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所以我为什么强调读书会呢,因为真理不是分开的,这样就有一个人文通识的视野。真正的视野,只有博大才能精深。因此按照这个书单在读的时候,我发现,对我的帮助也巨大。所以我说:“读一本坏书的最大坏处是耽误了同时读一本好书。”后来我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有深深的触动,那种对人是有罪的触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而又整体性的。
还有一个老师对我帮助很大。编《新语文读本》的时候,钱理群老师给我很多的启发。有一次,我们在编一篇文章《超越鲁迅》,读的时候觉得很差,因为是别人推荐的,所以讨论要不要编进去。钱老师说:这个人连鲁迅都还没读懂,还谈什么超越呢。中国没几个真读懂鲁迅的。他说:“我呢,读进去了,但没出来。”很多时候,你都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就忙着批判。《论语》读都没读过,就敢批判。
昨天我们还在讲这个话题,有个老师问我,他有一次上课,给学生放关于创造论和进化论的短片,效果不好。问我会不会这样做。我说不会。我会引导大家想进化论的问题。有一次上课,我问有谁读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有两个学生举手。我问他们读的是哪个出版社的?答:商务印书馆的。我问:请回答一个问题,这本书里面有没有插图?他们回答不上来。我说:你们别骗我,你们都没认真读完过。
过去,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我最喜欢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名着是什么?有同学说是《复活》。我问《复活》第一段是什么?不知道。这个学生在骗我!这么多年,我发现大家不怎么读书,这是蛮遗憾的事情。现在很多人不读书,不光非基督徒不读书,基督徒也不读书。很多时候,不仅是学生选导师,导师也选学生。导师也盼着选真喜欢读书又读书的学生。
在我刚信主的时候,和崔彼得老师交流,崔彼得说:“平心而论,那时候金陵神学院里斗争满激烈的,一个是敬虔主义,一个是自由派神学。我觉得自由派老师教给我更多。”这是因为敬虔主义老师无非就是告诉学生祷告、读经加亮光,没办法学到什么规范性的和传承性的东西。问题是,如果你真正有使命,需要跟别人去对话,那你是要对真理有整全的装备的。
尽管有崔彼得的提醒,我开始还是受敬虔主义影响。让我走出来的,是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当时是从金陵神学院复印来的。在看加尔文是怎样跟天主教进行对话,而且也跟希腊哲学,跟当时的一些思潮进行对话。但是当时,我确实在受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圣徒敬虔主义影响。我当时受谁的影响呢,受倪柝声及当时教会的影响。敬虔主义是一种关起门来的思想。
后来,唐崇荣牧师对我影响也很大,他的个性魅力太大。加尔文和唐崇荣都是我的恩师。唐崇荣牧师的什么书我都看,而且我决定不随便开口就批评老师。就像我和王约翰老师说加尔文把人烧死啊,听道打瞌睡要受监禁啊。王老师就说,那都是人文主义者乱讲,你别信。爱一个老师,就不要先批评他。
其实我到海外读神学院的第一年,还有很多挣扎和疑惑。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学神学的基本素质,觉得自己无法承担传道的圣召。后来,我读钟马田的传记,才解决了这个疑惑。钟马田是个医生,后来成为全职牧师。他有两年左右的挣扎。正是他两年的挣扎,使他后来能特别体恤和理解那些挣扎的人。他说:“不管是做医生,还是做牧者,两个都不是业余能做好的。”我当时觉得,如果神给我的呼召是学术,那么我应该全身心扑在学术上,把教会放下。而我能把教会全放下吗?不能!当时我也受到批评,说犹豫太多、挣扎太多,但我觉得这种挣扎是真实的,钟马田在《讲道与讲道的人》中说,传道的呼召太神圣了,我们恰恰是因为特别有挣扎才印证这呼召有可能是真实临到,而不是一点挣扎也没有。这也是司布真说的逃避传道的呼召要像逃避地狱的火。所以读钟马田就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鲁迅有一番话很有意思,他说有一种人出国读博士,研究中国的庄子老子什么的。当时,我在神学院的老师说:你可以研究中国教会,可以写中国教会方面的论文,比如赵中辉啊。但是我说:我到这里来,就是要跟你们学你们最拿手的,而不是你们不太了解的。我打听那里老师最厉害的研究领域,然后研究,这样才可以得到指点,弄斧就要到班门。所以写论文的时候,我就在想哪个问题最难。我把两个老师的同一门咱们宗派的教会史课程都听了。有个老师讲,有个苏格兰叫玛格丽特的女孩,才二十四岁,被逮捕。国教派说只要你不坚持盟约派的信仰传统,就可以放了。可是,她说不。她一边唱诗篇,一边就被水淹死了。老师很感动,我们也很感动,我觉得信仰里的那些文字都活了。但另一个老师讲得就不一样,没有这些细节,他画一张大图,从整体上来讲。
在这样一些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有很多个人的成长。我真正觉得,信仰不是关起门的,而是有整全视野。所以唐崇荣牧师说:一个人迷了路,你给他一幅地图没有用,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如果你单单说人错了,而不给人指出他错在哪里,就没多少意义。所以我引用圣经里的一句名言:一切智慧知识都在基督里藏着。这是歌罗西书2:3的话。所以,既然这个世界上,上帝的思想是通过书表达出来的,那我们所谓的爱主,就要去读圣经,和他对话。并以道观之。这是第一点,基督徒的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二、为什么要读《启示的哲学》?
之前,我读过巴文克的《基督教神学》,没有多大的触动。后来我读神学,必读的人就是巴文克,怎么也绕不过去。我们的系统神学课大概十来门,老师每回都指定要读巴文克。特别是他的《神论》,我才发现他很有意思。他的系统神学不一样在什么地方?他把圣经放在历史的纬度来梳理,他说别人是怎么说的,最后说自己是怎么说的,所以特别有一种纵深感。他问任何一个问题,都讲历史渐进的思路,再回归圣经讲他的思路。他讲“三位一体”的时候,我就看到,不是单纯的谈论,而是随着你的成长,有清晰的理解。所以因为系统神学的影响,我们买了他的《改革宗教义学》,一共有四本。
在学启示论的时候,我在国外神学院的老师也特别提到《启示的哲学》。这给人很深的触动,里边博大精深,有历史的视野。
而且,启示的问题是我们信仰的基础。彼得后书1:3讲得很清楚:神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犹大书第3节也说,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灵恩派老是容易说自己得了特殊启示,这就高举自己的领受,也否定了特殊启示的完整和完成。所以我们,启示论如果不牢固的话,整个信仰都摇摇晃晃。但是,谈到启示的时候,我们也很容易陷入危机,要么特别注重特殊启示,忽视普遍启示;要么特别看低特殊启示,把普遍启示的价值看得过高。巴文克《我们合理的信仰》中讲“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讲得很好。这两种危险都存在。你太爱圣经了,觉得其他的书没有任何价值,这就是把特殊启示抬高,把普遍启示压低。或者你太爱其他的文学、艺术了,就忽视圣经,把普遍启示抬高,把特殊启示压低。我自己就经历过。一开始把美当成宗教,后来又全扔掉。我研究生时研究过张爱玲,一毕业就把张爱玲全集送人了,觉得以后所有属世的东西都不碰了,我是有过这个属灵阶段的,以为看其他的就是魔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