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经文:路10:25-37
耶稣在世工作期间,常常会遇到犹太宗教领袖及上层人士的无端挑衅。他们知道,耶稣与众不同的教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有时甚至直接将矛头指向他们,予以严厉谴责,他的这种做法致使他们在犹太百姓中的权威受到了普遍质疑。因此,他们总在寻找可以反驳他的机会。以上经文所记述的事情,正是发生在这种情景之下的。“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向他提出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要求耶稣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耶稣了解他如此提问的动机,所以就和他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耶稣精辟言论的影响下,这位律法师不得不心服口服。
在耶稣和律法师的谈话中,主要反映出了他们各自对信仰的不同理解,律法师持有被大多数犹太人接受的信仰,而耶稣却向他指出了这种信仰的错误之处,并将正确的信仰理念给他讲明。耶稣对信仰的见解和律法师对信仰的见解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我们认真阅读这段经文时,就可以从这种对比中看到何为真实的信仰?何为虚假的信仰?从而在信仰上有更多的长进。以下就通过对律法师和耶稣的对话的分析来粗略地谈谈自己对本段经文的理解和体会。
一、“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这是律法师所说的第一句话,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追求永生之道的人,不过从他后面所讲的话中又能看出,他在永生之道上的追求是错误的。耶稣委婉地指出了他的错误,又把正确的方法指示给他。
对律法师及当时的犹太百姓而言,永生是他们信仰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他们相信永生,更渴望得着永生。因此,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承受永生”。当时的犹太人普遍认为,承受永生就必须遵守律法,这是唯一的途径。一位名叫希列的拉比的言论可以证明这一点,他说:“明白妥拉(Torah,律法书)话语的人就有永生。”律法师显然也是如此认为的。他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听过耶稣讲道,知道耶稣对律法的理解和他们的传统并不相同,所以有备而来,向耶稣挑战。
耶稣当然了解他的动机,更明白他的用意,所以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以两个问题来回应他的提问——“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耶稣并没有否定律法的价值,也没有否认律法和永生之间的关系,不过,他还要藉着这样两个问题告诉这位律法师更为重要的道理。律法师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他的这个回答非常精辟。律法的内容非常繁杂,但他能把律法的精神归结为这样两条,这与耶稣的看法相一致,他曾经在面对法利赛人“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的提问时,将律法归结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太22:37-39)。可见这位律法师对律法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他的这个回答也得到了耶稣的肯定,不过耶稣并不愿意将话题停留在这里,他进而指出:“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这句话击中了律法师的要害,让他顿时失色,以致为“显明自己有理”而开始后面的辩解。
律法师认为,知道律法就可以承受永生,所以他能把律法倒背如流;但耶稣告诉他,知道律法并不足以使人承受永生,真正使人承受永生的是遵行律法。正如使徒保罗所言:“原来在上帝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2:13)律法师将信仰停留在“知”的层面,而耶稣提醒他要进深到“行”的深度。律法师对信仰的这种理解,在今天的教会中依然非常普遍。他们的信仰也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不能上升到“行”的深度。圣经不可谓不熟,教义不可谓不通,但遗憾的是往往不能将自己所知道的付诸于行动之中。空有信仰的知识,缺乏信仰的实践。雅各劝勉我们说:“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1:22-25)
二、“谁是我的邻舍呢?”
这是律法师所说的第三句话,涉及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信仰中的本分与责任的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耶稣以一个故事向他讲明,信仰需要实践,需要承担责任。
当律法师发现自己的观点被耶稣否认时,他“要显明自己有理”,于是又问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他还是要坚持自己“知律法”就可承受永生的观点,不愿接受耶稣“行律法”才能承受永生的观点,所以他要为自己辩解。他的意义是说,“知律法”的要求非常清楚,也容易做到;而“行律法”的要求过于模糊,要想做到是不容易的,因为人有时甚至不能辩明“谁是我的邻舍”。犹太人心目中的邻舍范围很窄。
耶稣显然不能赞同他的观点,并不是不能确定“谁是我的邻舍”,而是我们是否能真正尽上邻舍的本分。为了让律法师心悦诚服,耶稣向他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那个被人陷害的落难者最需要他人的帮助,他应该是每一个人的“邻舍”,人们理当去关爱他、帮助他。然而,当不同的过路者从这里经过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祭司“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利未人“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惟有撒玛利亚人“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面对落难者的不同态度,正好表现了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信仰状况。耶稣显然要藉着这个故事告诉律法师,当他在说“谁是我人邻舍”时,他的心理正和故事中的祭司和利未人相似。
邻舍就在每个人的身边,他们的需要就如这位落难者一般明显。发现邻舍并知道邻舍的需要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帮助邻舍解决困难,祭司和利未人并非不知道那个落难者的需要,而是他们缺乏应有的行动。这是耶稣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