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讲道内容
讲题:神的子民啊,你要听!
经文:申命记六章1-9节
主讲:蔡维伦牧师
一、前言
亲爱的弟兄姊妹平安,我们本週乐活读经到了申命记,而今天我们读的这段经文,特别在主日学纪念主日时会讲到,可说是申命记中最熟悉的一段经文。然而,对信息分享者而言,如何带领大家从孰悉经文中,再次听见与看见上帝对我们的心意,是一个挑战,却也值得这样做。因此,今天要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段经文。牧师将用两个角度,如同摄影时不同的两个镜头,来看这段经文。
二、首先,从历史的眼光看,如同一广角镜
广角镜的眼光,就是可以看到很广很大的视野,有整体了解的感觉。这跟历史感也很有关。什麽是历史感,简单的说就是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和处境。
1.问大家,你们何时何地会让人特别感受到历史感?在哪裡会让人有更多的历史感?可能是一些古老有历史的地方。就像当来到耶路撒冷的哭牆边,对于圣经中以色列历史、耶稣被钉十字架、圣殿被毁的预言,以及主将在来的应许等,在长的时间中想到这些。或许我们在场的弟兄姊妹,从自己的经验裡,像爬上万里长城、走进欧洲的古老教堂、在仰望天上星星、阅读历史故事,走在延平北路和迪化老街、参加昨天许永基弟兄的告别式等,把自己和过去的历史连结在一起,历史感特别强烈。不知大家经验中会想到什麽?
2.本段经文中存在着很深的历史感,经文中所在地点在约旦河以东的摩押地,即将进入迦南地之前,摩西对着新一代的以色列百姓说话,重新讲述一次他从上帝所领受的十诫和其他典章律例,并带着他们回顾过去四十年来所经历的种种事蹟。要他们听从遵守,而且这是上帝从很早以前,就应许给列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这种将大家从现在带回旷野四十年、再到埃及做寄居和奴隶的四百年,甚至到更早的列祖那时代,就是那份的历史感。
3.同时,除此之外,也有圣经学者提出,认为申命记虽然是摩西最后的讲论,但整卷书成为现在样式的编辑时间要往后推,因为当中所记载关于献祭的规定,和先前出埃及记略有不同,比较像在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在圣殿敬拜的样式。进一步提出,申命记也可能是在南北国时期再被重新彙整编写的,认为申命记就是约西亚王时代,在重修圣殿时发现律法书。当时约西亚王因此招集所有人听读这申命记律法书,再次和神立约,要一心一意遵行律法,并除去其他偶像,在列王记下22:25 记载着,从过去到后来,没有一个王像他那样全心、全性、全力归向耶和华。这更增加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度感,这卷申命记,原来已在不同时代中带来重要又深远的影响。
4.所以,历史感是使人从历史中去理解自己的一种眼光。在这基础上,谈到【信仰中的历史感】,则是一种带着应许的感恩和盼望,看见在每一世代中,虽有苦难皆蒙恩安然渡过,同时上帝在代代中都做新事。换句话说,信仰中的历史感,是用信心的角度,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所发生的事情。一方面,看见上帝在历史上经历一件件的事件,很多甚至是苦难和战乱,上帝却都保守祂的子民安然度过。同时,上帝又很奇妙的有祂特别的安排。有了这份信仰的历史感,会让我们面对所在生活处境的各样挑战和难处,也会更有信心来依靠和盼望。
5.这段经文要人听见甚麽?在上帝所赐十诫典章律例之后,是显明上帝的全心爱人,以及祂也要人全心来爱祂。这份贯穿在整个人类的救恩历史,从旧约到新约,让我们更感受到上帝对人类的爱,而这位上帝,也期待我们可以用全人全心来回应祂的爱,成为讨祂喜悦的儿女。
6.当我们这样谈论信仰中的历史感,其实也不是那样的抽象。这阵子有刚好在找一些自己以前的照片,跟大家分享这张小时候的照片,照片中的我是国小三四年级,活动是儿童主日学的校外活动,去澹水英专(也就是澹江大学的前身),这照片是在FB上有人传给我的,我没有照片,却十分有印象这次出游,当时应该是很期待。那时候的我,是刚刚来到儿童主日学没几年,我们家会进到教会,是因为父亲高中时信主,到生病过世前在病床上受洗,要太太(我母亲)带小孩到教会。小时候没有很多外出旅游,那辅导后来成为教会的长老,而我曾成为少年主日学辅导,教过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宣道年会那天礼拜六,带着他刚满月的小孩来给我看,为他祷告。这让我感受到信仰中的历史感,三四十年就这样过去,上帝的恩典串起好些人事物。当初照片中的我,应该没有人想过会成为牧师,或以后我和这长老的两个家庭的下一代,下两代又会怎样,信仰中的历史感,是一种带着应许的感恩和盼望。这是我们家的故事,那你们呢? 透过历史的眼光看见这一切,活在更深刻的历史感之中,每一天生活就会不一样,遇到的苦难也能放在更远的时间中来经历和理解。
三、从信仰群体的日常生活来看,如同一放大镜
今天除了从信仰的历史感来看,有如广角镜的眼光外,另一个相反的眼光,是像放大镜一样,带我们看见在信仰团体中实际生活。
1.这段圣经在释义时,都会提到shema示玛这个字,希伯来文『听』的意思,要提醒以色列人要注意听。后来逐渐演变为犹太人每天唸诵三段圣经经文,统称为「Shema」(示玛):申命记6:4-9,申命记11:13-21,民数记15:37-41。同时也有示玛的衍生物,包括1.门柱上的经文盒、额头上配戴经文匣等。
2.以门上的经文盒为例,是将此盒的顶端由外向内,斜斜固定在每一栋房屋(除洗手间以外)右侧门口的门框上,象徵上帝与他的话进入这个家中。每一位离开或进入此门的人,都要以手触摸经文盒,再以此手,碰触自己的嘴唇。藉此动作,提醒自己那《示玛》和「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的命令。我们看见这些,会觉得有意思,因为他们是这样在实践旧约圣经中的教导,也会让我们受激励。我曾参加以色列旅行时,看到这经文盒,有同行的人买回来,但我相信应该没有人在家门口装起来,照这来进行。这让我们看见,本段经文的焦点,是从物品转到群体—在信仰团体中被教导和谈论的重要。重点不在那些挂在门上或额头上的经文盒,而是在信仰团体中,形成怎样的氛围和习惯,让人可以受到培育。
3.小结—由上面所谈的,你是否同意,我们个人的信仰就在历史眼光和信仰群体的日常生活之间,在这两者交织下被建造。
四、那在我们和平教会呢? 从历史的眼光和信仰群体落实再在日常生活裡来实践,那个上帝的听见,我们又观察到什麽?意义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