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产业(3)
25~32节: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病无灾地回来,就把肥牛犊宰了。"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弟兄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这里我们看到大儿子对弟兄回来的反应,首先是生气,然后是不肯进去。但他们的父亲作了同样的事情,就是迎出去。我们需要知道大儿子生气是什么原因呢?看起来大儿子是一个义人:第一是服侍父亲多年,第二是没有违背过父亲的命令。我们相信大儿子说的都是真的,他的指责是针对父亲的不公平。看起来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指责不公平是来源于什么呢?我们在他的眼睛里面看不见弟兄。他说:"你的这个儿子",而非"我的这个弟兄",因为这个小儿子不仅是父亲的儿子,还是他的弟兄。那么大儿子的焦点是什么呢?他要的是父亲的公平,却不是父亲自己,而他要求的父亲的公平,实际上就是处理"肥牛犊"和"山羊羔"的公平,焦点部分还是在财产上;那小儿子的焦点是父亲的财产,也不是父亲自己,所以他与小儿子一样,仍然是失丧的人。父亲的回答中我们看到,父亲首先确认财产是属于大儿子的,但父亲突出了三个重点,第一是"你常与我同在",一个常常在父亲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弟兄的态度,跟父亲对儿子如此不同,原因在那里呢?从父亲对小儿子的爱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父亲对大儿子不会缺少同样的爱,这也是这个大儿子有能力服侍父亲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命令的原因。但这种爱是否只需要服侍并不违背命令就足够了呢?作正确的事情,在社会上是比较高,或者很高的要求,但在神里面却是最低的要求;神不仅要求我们行公义,还要求我们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神同行。而这位得到父亲那么多爱和教诲的大儿子,在面对小儿子的时候,却流露不出来怜悯和与神同行的谦卑;第二是提醒他注意"你的这个弟兄",而不是"我的这个儿子",如果我们毫不在乎父亲的儿子,我们可以说我们非常在乎我的那个父亲吗?第三点是我们理当欢喜快乐!是什么使我们本应该有的欢喜变成愤怒呢?所以我们需要注意三个焦点,小儿子的焦点,大儿子的焦点,父亲的焦点分别是什么? 我们回到路加福音15章前面的部分,我们需要知道主耶稣讲故事的背景,当时有三种人,其一是"众税吏和罪人",其二是"法利赛人和文士",我们的主讲到两个故事,一个是我们很熟悉的100只羊,丢失了1只,主人就会撇下99只,去寻找迷失的一只;另一个故事与产业有关,是十块钱,丢失了一块,就去细细地找寻,直到找着。其中9节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这是主耶稣对前面的故事的总结。我们的问题是:在浪子的故事里面,谁是小儿子,谁是大儿子呢?那父亲又是谁呢?显然罪人和税吏是小儿子,是失丧的人;而法利赛人和文士是大儿子。那么这个与寻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钥匙是:谁应该去寻找失丧的人呢?小儿子失丧了,应该谁去挽回他来呢?从人的角度,我们觉得应该是父亲,但主耶稣故事里的父亲,是天父自己,他不仅要自己爱我们,他还要我们爱他,不仅要我们爱他,还要我们彼此相爱。我们说,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彼此相爱,那种爱是轻飘飘的爱。真正的爱是需要付代价的,尤其是在严峻的时刻,那些几乎动摇到我们根基的时刻,我们需要付出最深的代价,才是让我们爱增长的时候。神爱世人,结果的付出自己儿子的命为代价,不需要付代价的爱,是没有分量的爱。大儿子的责任是需要找回自己的弟兄,如同以色列的祭司需要看顾神的群羊,而大儿子的焦点是服侍并遵行了一切的命令,所以律法的字句是命令,而律法的精义却是爱。所以那字句是叫人死的,而精义是叫人活 的。 我们回到产业上面来,所以我们看见,小儿子的焦点是地上的产业,大儿子的焦点是天上的产业,而父亲的焦点是那个羔羊的婚宴。我们对产业有个简单的总结: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