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产业(2)
13节: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小儿子可以将一切东西收拾起来,说明这位父亲将属于自己准备分给小儿子的部分产业变卖了,以便于他可以携带。我们怎么知道呢?因为后来我们看到这位父亲不太可能是从事贸易的,有许多现金可以给小儿子带走,因为大儿子在田地里做工;另外他们可以去宰牛羊,所以他们一定也从事放牧耕种。变卖家产在那时的以色列是一种羞辱。我们可以比较在伊甸园里,首先犯罪的是人,而首先付代价的却是动物,人犯罪需要遮盖,但神却让动物牺牲,献出自己的皮来作遮盖,这个代价跟父亲分给小儿子产业,性质上是相同的。 13~16节: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贫穷起来。于是就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小儿子去投靠的是一个什么人呢?显然是一个外邦人,因为犹太人看猪是不洁净的。所以错误的产业观和焦点,会带给我们一个奴隶的身份,而只看产业,或者只看利害好处,也是一种奴隶的心态。亚当出了伊甸园,以色列人出了应许之地,我们跑到基督外面,都脱离了神的祝福和同在,必然会遭遇大饥荒,因为就着世界来讲,饥荒才是常态,除非有一双神的手一直保守看顾,阳光照耀,雨水滋润,否则怎么可以有丰收的喜悦呢?那个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资财,是有的,如同这个小儿子,但终于归于无有。错误的价值观可能会得到父亲的允许,最终得到的父亲的宽恕,但错误选择的代价毕竟要自己亲自偿还。如大卫犯罪,虽然神显然饶恕了他,但那些代价却是必须的,这实在也是神的恩典,没有穷困潦倒,被逼到墙角的经历,我们可能连悔改的机会和力气都没有。我们可以看到那个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产业观,会带来必然的结果,即贫困带给我们深重的苦难,短暂的成功或者满足,带给我们虚空,而虚空的更为可怕的结果。 17~19节: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感谢主,这里用了两个"起来",第一个是我们需要心里的起来,第二个是我们行动上的起来。我们今天转败为胜,需要的就是这个起来。许多人经历失败,以至于萎靡不振,或者不好意思等等。"起来"是需要力量的,这个儿子的力量来自何处呢?我们注意他的忏悔:他首先看到父亲有"许多雇工,口粮有余",这次他对产业有了跟过去不一样的认识,虽然不完全,却是悔改的开始。接下来他说自己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说明他当初要求分得财产并非不知道这种行为的恶劣,他也清楚自己对父亲的伤害,而现在他愿意悔改,但单方面悔改的力量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我们知道小儿子悔改的力量,来自于对产业的正确认识,我相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父亲在分给他财产的时候,是充满了爱和怜悯的,我们前面分析了,父亲分给儿子产业,是需要付大代价的,而其中我们没有看到父亲有任何不完全之处。所以我们来到神面前悔改,是不需要条件的,基于我们对神的基本认识:神是大能的,可以洗去我们一切的不义;神是爱: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我们最后在注意小儿子的认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罪人,"起来"和"回去",他把自己放得很低,过去他因为只看重眼前的好处,错误的焦点使他把自己放到很高的位置,所以跌落得也很惨。而这次他只要求作一个雇工,也是因为他已经得到了自己原来当得的那一份,产业上是没有了,而因为得罪了天,也得罪了父亲,所以儿子的名分他也不希望了,那么为何他还要回去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悔改。如果一个人除了悔改一无所有,那么这个人就是最蒙福的人。如果我们还想到我曾经对父亲也有好处,也有义行,那么这种悔改就不是真正的完全的悔改,但不到走投无路,我们也没有力量如此悔改。所以这次他除了悔改,没有要求,这是十分蒙福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他得到美好的祝福。 20~21节: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们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这位父亲的反应再次让我们跌破眼镜:首先是"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他父亲会看见他呢?我们想也许是"碰巧"了,实际上在神没有什么"碰巧"的事情。我相信这位父亲在儿子离开后一直没有忘记他,他的爱一直与这个儿子同在,并一直在盼望小儿子的回归。也许父亲在儿子离开后,一直在旷野远眺,看见路过的人就打听小儿子的下落和近况,也许他一直都知道小儿子的光景,后来投靠外邦人,沦落为乞丐。后来知道孩子开始回家,这位父亲一直在旷野高处眺望期盼,所以相离还远,他就看见了。接下来的事情更令人吃惊,这位父亲如此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于他跑过去抱着孩子的颈项(原文是"扑在他颈项上"),连连与他亲嘴。事实上,从某种角度看,这位父亲似乎值得一些责备,因为他实在是放任自己的感情。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旧约里,那位天父也是如此放任自己的感情。我们知道彩虹之约,是人犯罪后神第一次与人类立约,在那里我们看到,一位完全圣洁、完全公义、完全自由的神,竟然因为爱的缘故,甘愿将自己关在笼子里面。为什么这样说呢?神与人立约,说明他甘愿受这约的约束,而完全圣洁公义的神,是无需约束自己的,因为他的圣洁和公义决定了他不可能走错路,而祂完全的自由更不应该收约束,立约就意味着放弃部分的自由。仇敌在这里完全有理由指责神对人的爱过于放任。而神最放任的就是竟然为偿付人类的罪,将自己的独生子钉在十字架上,神不定人的罪,于是定了自己儿子的罪,让独生子的儿子亲自承受神自己的咒诅、愤怒,并付清了一切罪的代价。到这里,连仇敌都无话可说了,因为没有什么代价必这个更高的了,如果仇敌习惯讨价还价,那么神付出的代价,连最无赖苛刻的仇敌也无话可讲,这是那么昂贵,同时又表明了神对人拯救的决心之坚定。仇敌在神交战中,看到这样的决绝的信心和代价,除了失败,还有什么其他可能呢?这时候,儿子将早就想好的话对父亲说了--那些话当然是出于真心的,但也显然是事先想好的,但这位父亲根本没有听完那些话,因为在他早有安排。对于一个早就在旷野眺望归来的儿子的父亲,一定早有计划,但对父亲来说,当听到:"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就足够了,感谢主!父亲听完了这几句话,其余的都不需要了。父亲作了四个命令:第一是上好的袍子给小儿子穿,这是首先给我们尊严,奴隶的尊严是残缺的,但上好的袍子是完全的尊严,一个没有尊严的人,是不可能有安息的,而安息,正是这位父亲要给儿子的;第二个是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我们知道,戒指是身份的标志,而这个戒指就是坚立小儿子那儿子的身份,我想,没有一笔生意能像忏悔的回报率那么高,小儿子除悔改以外一无所有,他因此得到最大的祝福;许多人没有忏悔的精神,死不认错,这种人大概是最没有福分的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我们找不到忏悔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缺失;第三件事是将鞋穿在他的脚上,可以想象,这个小儿子回家的光景是怎样凄凉,但脚上有鞋,就可以走新路,如果一个人只是得到恩典,却没有一条回报恩典的道路,没有爱流露出来的渠道,这样的人是不会满足的,一个人承受恩典到一个地步,他不能不对爱有所回应,那鞋就是我们预备付出我们的爱,并走爱的道路的预备;最后是一个丰盛的筵席,是特别为小儿子预备的。这里我们需要去思想,这位父亲的产业观是什么呢?他的焦点是什么呢? 到这里,我们想这个故事应当结束了,如果拍电影,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也很感人。但主耶稣没有停下来,似乎他不满足这样一个结局。这里另一个人物登场了,就是大儿子。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