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一定要读《启示的哲学》?
我们刚才唱诗歌19篇,其中有一句说“无言无语,也无声音可听”,原文中不是说没有言语、声音可以听到,而是说没有一种言语、没有一种声音可以听不到神。上帝的声音遍布全宇宙,每种文化、每颗心里都不在上帝的声音外。既然每种文化每个人都在上帝内,就没有完全的无神论者,那怎么还有无神论文化?那是因为人不断地抵挡上帝,甘愿做一个背约者。其实背约后也有一种内心不安在。文化中的思想体系,本身能自立吗?这样自立的话,不仅在道德上,而且在理性上也有严重后果。今天我先讲三个问题,然后请大家热烈讨论和参与。第一个问题是基督徒为什么要读书?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要读《启示的哲学》?第三个问题是《启示的哲学》到底该怎么读?我们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整全思路。我们先来祷告:“亲爱的天父,求你圣灵动工,让我们知道为何你是信仰的根基。求你引导,求你开启,求你光照。带领我们的读书会,让我们为了神国拓展而好好读书。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一、基督徒为什么要读书? 谈到基督徒为什么要读书,我就想起钟马田牧师讲到通识课程的重要。许多时候,神学院里的学生其实是很难学神学的,学着学着有时候就把信仰给学冷淡了。这是因为许多人不了解人性,不了解自我。加尔文说,一个人越认识神,就越认识人和自己;越认识人和自己,就越认识神。我们如果与神的交往把自己排除了,很多时候就没有办法来了解神。神愿意向我们启示,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神,但这个认识是没办法将自己抽离在外,你是必须要摆进去,真正跟神有很好的交流。所以神学的确是让人自己活在神面前。 通识很重要。很多基督徒只会读圣经,不会读人的思想!你不懂人性,也很难读懂圣经! 当然,我们不承认基督徒的通识和非基督徒的通识是一样的。神学的确是让我们自己怎样活在神的面前,并重建通识。我们需要的是在信仰的眼光之内,能不能真正建构基础。人文课程除了专业技能培养之外,通识的培养也很重要。 通识的建立需要带着信仰眼光多读经典。最近有一本书,叫《阅读经典》,这是徐贲在美国大学上人文阅读课,他用二十年,带领学生读人文经典的精华。读经典的过程是怎样的?他通过一些实例,倾囊相授,让我们来了解说,为什么美国这么强调读经典。徐贲写了好多书,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本。里边提到人文通识非常重要,而且在这种阅读中,我们才能够来摆脱很多偏见,有一种整全视野,有整全世界观。 最近有个英国学者蓝诗玲写了一本《鸦片战争》,引起很大关注,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写《鸦片战争》,也有自己对鸦片战争的理解。但两者的对话是非常困难的,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前提的碰撞、偏见与偏见的碰撞。所以这也是我们说人文通识的时候会遇到的真正难题。那这样的难题其实恰恰可以在整全的视野之下得到真正的解答。 这就是巴文克在自己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的,在《我们合理的信仰》中有个英国学者写了一篇序言,他引用巴文克的话,这一段话讲得非常精彩:“我们不要脱离世界。我们不想脱离,我们也不能脱离,除非我们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当然,天国不属于世界。但是,天国的确要求这个世界的一切都为之服务。天国是独一的、忌邪的,它不允许世界有任何独立的、中立的国度与它并列存在。如果任凭世界自行其道,我们只追求逍遥遁世,其实要容易得多。然而,我们不应当如此偷懒,因为一切被造物都甚好,不得予以拒绝。既然一切都因上帝的道和祷告成为圣洁,我们就当以感恩的心来接受;如果拒绝,就是忘恩负义,就是错判或藐视上帝的美意和恩赐。我们的争战只可能针对罪。因此,基督的门徒,无论处在何种复杂的关系中,无论社会的、政zh i的、科学的问题如何严重,如何排山倒海般地压过来,如果从争战中退缩,甚至假借基督徒动机之名,认为世界的文化属魔鬼,那就是我们的背信弃义,懦弱胆怯在骄傲地夸口。”所以巴文克看得很深刻:你的真理是不是绝对的,是不是只关在室内?能不能在大街上?我们如果划敌基督的圈子,很容易。但是,福音只有像一粒种子种在土壤中,才能开花结果。这个整全的视野需要我们去对话。所以巴文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整全的视野,我们要以此去对话,把福音传出去。 有关基督徒为何读书,我也可以讲讲自己的挣扎、教训和经验。 看我这么多年的读书呢,在我的成长中,我就觉得因着有一定的学术训练,就对“宗派”这个问题就有稍微深入点儿的了解。从学术训练的角度讲,没有宗派是很难接受的事。我在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还没有宗派和门派的概念。但我们比较文学呢,就得选一个派。当时我的导师是典型的法国学派,很不喜欢美国学派。当时我很狂妄,觉得美国学派也很好,就说为什么要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取两家之长,弄一个中国学派不就很好吗。我导师说了我一顿,说你连人家说的是什么都还不懂,就想自创门派,哪有什么美国学派,只有法国学派。后来我跟他学,学的过程中,果然发现比较文学只能有这两个学派。它只是叫法国学派或美国学派,其实它已经把比较文学的可能性都概括进去了,想创新很难。 同时,我受南大古典文学影响也较深吧。在南大读书时,我也爱参加古典文学的读书会,很多来作报告的是程千帆老师的弟子。我以为他们已经学得很好了,可以出师了,然而他们大都说:什么学完了,我们门都没入呢!后来他们请老先生来做讲座,毕恭毕敬,端茶倒水,前后打扇。在那种氛围中,你确实发现老先生讲得很深刻,而且他们对门派的尊敬,有了很深的理路。 所以在学术上,如果你谁都没跟谁学,别人就认为你是自说自话。就像理发一样,自己跟自己理发肯定是理不好的。有师承的话,就会谦卑下来。保罗就对提摩太说:你要知道自己是跟谁学的。不仅是跟神啊,你的外祖母罗以,母亲友尼基,还有保罗,你要知道自己的师承。宗派不等于宗派主义。 年,我得到芝加哥大学的一份书单,我如获至宝。二十年了,一有机会就自己读那上面的书,后来我自己整合,也有了一份自己的书单,你在我的小约翰新浪博客上可以看到。 经典也有师承,有美好的传承关系。林毓生就提到哈耶克,而哈耶克自己就提到,在奥地利的时候,有一个奥地利经济学家论坛对他影响很大。它要求每一个开设讲座的人不能讲自己专业的,得讲自己专业以外的。这就强调了人文通识的重要。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