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爱,演绎生命奇迹
48年前,她就瘫痪在床,吃喝拉撒全靠亲人照顾;48年来,亲人,特别是四个儿媳给了她最真最浓的关爱与呵护。如今,老人已安然离去,但她子孙后代的孝顺与真情,却感动了几乎所有的知情人。
去年8月21日,平凡的高寿老人浙江金华何金兰在家中安详辞去,进入天国,自愿前往的送葬队伍达400余人,大家秩序井然,默送老人远去……
何金兰家,是一个和谐家庭的典范。闻者、视者、知情者、采访者,无不被他们家庭生活中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情实感所打动,或暗自流泪,或赞叹不已,或四处传诵。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
90年的人生旅途中,何金兰竟有48年零2个月躺在床上,感受着家人近半个世纪的精心呵护,从而有了90高龄逝去的生命奇迹。
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位老人的生命延续?
是情,是爱,是孝,在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这是一个真正基督化的家庭。
和谐的爱 感人至深
“服侍48个小时,不稀奇;服侍48天,不简单;服侍48个月,难能可贵;可是何金兰却整整在床上‘睡’了48年两个月,他们全家人每天精心地照顾着老人,我想在义乌很难再找出一个相似的家庭,即使在全国也鲜有听到。”何金兰家所在的义乌稠江街道前仓村70多岁的老支书陈荣法感慨万千。
“如果没有他们和谐家庭的支撑,没有罗兆梅老师像护理婴儿那样呵护婆婆,老人也许早已离开人世。”原绣湖中学教务主任、罗兆梅老师的同事李冬翠这样说。
“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一下,他们家的故事太感人了。”市政协委员、何金兰三儿子的同学何廷永,四处相告,传诵着何金兰几个儿子抢着服侍母亲的感人事迹,并多次要求我们前往报道。
终于,在老人去世二周后的一个夜晚,我们踏入了罗兆梅老师的家。一进家门,就感到一种特别的温馨与和谐,只见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围在电视机前正商议着什么。
听说要采访他们如何照顾母亲时,他们开始并不配合。沉默了几分钟后,现年72岁、从杭州临平火车站退休的大儿子陈荣伦率先打开了话题:应该写一写罗兆梅,自从嫁给我家永生后,几乎没有享过一年清福,特别是父亲去世后,是她主动承担照顾母亲的重任,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兄弟们有目共睹,有这么好的一个弟媳妇我感到很自豪。
听到大伯如此说,躺在藤椅上的罗兆梅立即起身,走到大伯跟前,掀起大伯的衬衣,对我们说:“其实大哥的付出是最多的,长子如父,你们瞧,大哥因生肺炎动手术取了五根肋骨,在那四个弟妹正上学、母亲又卧床不起的艰难时期,是他辍学参加工作,省吃俭用,帮一家人渡过了难关,应该采访他。”
此时,从石家庄工作岗位上退休、69岁的二儿子陈雄清,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为自己远在他乡不能常守在老人身边而内疚。他说,8月18日赶回义乌后,母亲已不能言语。他坐在母亲床沿,依在母亲耳旁把自己的生活告诉她时,母亲露出了一丝微笑,那种滋味,令人心酸,儿在千里母担忧啊!“我还来不及好好补偿,三天后,母亲就走了。这些年真的要好好感谢几位兄妹。”
置身于一个如此团结互助、和睦谦让、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爱与孝的和谐家庭,我们都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震撼。
恒久的爱 情真意切
俗语说:“久病无孝子,病长讨人嫌。”
罗兆梅却说:“爱,不是索取,而是无私的奉献。48年无怨无悔地服侍老人的秘诀之一,就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
48年来,何金兰的几个儿媳,给了婆婆最尽心、最贴心的照料。寒冬,垫二条棉被,盖一条鹅毛被,早晚各给老人脚上送上一只汤壶,怀里揣着一个热瓶,用于取暖;盛夏,每天帮老人驱蚊散热,擦身洗澡,从未在她身上碰过一滴生水,全是凉好的开水,以免患病。
48年来,儿媳们每天重复着送水洗脸、洗脚,梳头更衣,抱下床拉大小便等动作,婆婆没有在床上拉过一次屎尿。
48年来,为了解除婆婆的孤独,儿媳们花尽心思,让婆婆快乐,或给她读报纸,或给她讲故事。正因这样,婆婆虽常年卧床,对于外界却并不隔阂。
48年来,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儿媳们对自己穿衣、吃饭十分节俭,但对老人却从不吝啬,婆婆喜欢什么,有求必应。做到一天一花样,天天为她开小灶……
“我母亲能够活到今天,简直不可思议,也许是上帝的保佑,娶到了四个如此孝顺的儿媳,特别是罗兆梅,她的服侍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世界上恐怕也只有她能够做到如此。”何金兰唯一的女儿、现年66岁的退休老师陈桂春如此评价几位嫂子与弟媳。
陈桂春细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母亲是位爱干净的老人,虽然常年躺在床上,但她穿短裤一定要白色,看到一点黑点,就会感到不满意,因此,大家洗衣服都要洗得非常干净。
1998年,何金兰突然病重,医生检查后认为没希望了。罗兆梅不信,回家后,自己简直像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量体温做护理,用各种营养素配置好流汁,一滴滴慢慢地灌下去,整整一个月后,何金兰竟然又开口了。
何金兰曾生过一次痔疮,十分难熬,罗兆梅每次都要用手给婆婆抚摸上半个多小时后才轻轻地上药,以缓解婆婆的病痛。
几十年来,罗兆梅做到天天为婆婆开小灶,一日三餐每餐各不相同,即使和他们共享一条鱼,也要选块最好的,另用猪油专为婆婆再烤一下;即使在20年前,中午饭一家人同吃米饭时,罗兆梅也不是从大锅里取,而是用小盒子另在火里为婆婆独煨,因为这样的饭比较香。
在老人弥留的最后18个月,罗兆梅以惊人的毅力,对老人进行了最为细致的照料,每天早上让婆婆吃鸡蛋、核桃、花生露。每次吃肉,罗兆梅都要把肉捣得很细,变着花样,如水饺、馄饨等做给婆婆吃。
罗兆梅对老人洗头、洗脚、洗脸均十分讲究,头、脚、身要用三个脸盆,不能互用。洗头先用洗头膏,后用消毒液,最后用醋进行“三重奏”洗头,使老人的头发天天 保持清爽。由于老人裹过脚,脚趾连在一起,罗兆梅每次给她洗脚都用棉签球醮着消毒液,先进行消毒后清洗。洗澡,每次都要花一两个小时,先用塑料纸垫上,再 用棉布垫上,洗半身转半身,有时累得罗兆梅喘不过气来,但她从没厌烦过。
陈桂春最后感叹道,请保姆一天都做不到,可弟媳罗兆梅却寸步不离几十年,为婆婆端过多少次尿,洗过多少次澡,数也数不清,常常连买菜也是小跑着来回,这样的儿媳真是天下少有!
温馨的爱 沁人心脾
俗话说:“一男一女一枝花,多男多女是冤家。”然而在何金兰的家庭中,却出现了争抢着服侍母亲的感人故事。兄弟之间,服侍老人你多我少,从不计较,不用“除法”搞平均,而是协作、互助。谁有能力,有条件就谁上。
1983 年,一直挺健康的父亲突然去世,本来虚弱的何金兰,哪能经受得起这刺激,本来还能自己睡着用餐的,现在不能了,本来是一日三餐的,现在需要少吃多餐了。由于当时三个哥哥均参加工作,并且只住很小的公房。刚转业回家务农的小儿子陈雄顺就把照顾母亲的重担接了过去。其时,罗兆梅在村小教书,课余也总是与小叔子一起,尽力服侍婆婆。
有一次,多年未曾回家的二哥,看到兄弟们如此艰辛地抚养母亲,于心不忍,一定要多出些抚养费,以求心理平衡。可是陈永生夫妇知晓二哥的生活并不富裕后,又在春节之时悄悄地寄去了2000元现金,让二哥度过一个欢快的春节。
后来,罗兆梅进城里教书,就将婆婆带在了身边。那一年,陈永生因为两个女儿上学,生计日艰。身为长兄的陈荣伦,“强制”把母亲接到临平车站,当时车站内住房十分紧张,一家人挤住一间30多平方米的公房,生活可想而知。1986年,陈永生又从大哥家“抢”回了母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3年,陈永生给车撞成骨折,罗兆梅自己又患了肾结石。杭州的大哥闻讯后,不由分说,又把母亲接去了。火车站领导知晓此事后,十分感动,特意安排了房间供老人使用。为了不给大哥夫妇增加压力,1995年大年初二,罗兆梅就匆匆忙忙赶到杭州接回婆婆。
然而,命运并未照顾这个多 舛的家庭。2004年,下岗后自谋职业的陈永生在一次搬运机器时砸伤了脚,送到医院治疗,祸不单行,罗兆梅服侍丈夫时又摔断了脊梁骨。面对如此困境,大哥 大嫂一再坚持,第三次把婆婆接到杭州。可是等罗兆梅伤愈稍有力气后,又急匆匆赶到杭州,把老人接回。
谦恭的爱 传之久远
罗兆梅的言传身教,不仅感动着乡邻,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罗兆梅的两个女儿虽出国求学工作,但对奶奶也十分孝顺,常打电话问候奶奶。平时也常寄钱寄物给奶奶,让其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就连罗兆梅小叔子才三四岁的女儿,每逢大人给奶奶洗脚时,总在旁留心看着,到了要剪趾甲,懂得及时把剪刀递过去。今年,得知奶奶病危,罗兆梅的两个女儿不远千里,带着全家赶回探望。
罗兆梅一家对老人的真情,甚至连法国籍的二女婿也深受感染。今年7月,罗兆梅的二女婿来义,几乎整天陪伴在奶奶身旁。由于语言不通,他就用手抚摸历经苦难、饱经风霜的老人,让她体会到亲人间那种最浓最真的呵护。
罗兆梅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婿,在8月21日老人临死前,对着老人弥留之际慈祥的脸庞,从额头开始,吻遍了奶奶的头部,以示对老人的最大尊敬,围观者无不默默落泪。
再多的语言,怎能形容何金兰亲人这种至真至善至美的孝心与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