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文/罗博学
义人死亡,无人放在心上。 虔诚人被收去,无人思念。 这义人被收去,是免了将来的祸患。 ______[赛57:1] 一 近日,与友人书信往来中,略感到时局的动荡与不安。在这外在的关注中,缺失了某种真诚的内在的相遇。不知怀抱与坚持的所谓宏观的“理想”、“主义”、与“抱负”,在永恒的视野里,或在现世随时有可能降临的对个体生命的掠夺中,究竟有何意义? 我记得,10月29日清晨,收到王姐的代祷短信:为亚萨弟兄祷告,路遇车祸,医生已无能为力;10月28日入夜,余兄发来代祷信息,其妻重感冒,因外在的阻拦与干预无法就医。 后者近况,在之后的几天里,逐渐没了音讯。外界的猜测、质疑,信仰者内部因此事件而引发的话题日益增多,却无法在真理与相爱的准绳下达成共识,亦不能越辩越明。一面担忧,一面惶恐,一面又为随时有可能到来的腥风血雨而惶惶不可终日。 纠结中,告诉母亲。 母亲只略微谈到两个字:“饶恕”。并说,上帝不是一种主义,也不是一个运动,更不属于某个地上的国家,而是每个人又真又活的神。她是朴实的,不懂得那些大得顶天的名号。但她知道,且实践着主耶稣的谕令:要爱那些不可爱的,饶恕我们的仇敌,为逼迫我们的或与我们立场不同的人祷告。这样的人,可以作天父的孩子。 或许,母亲是对的。不知是谁说过类似的话:我越靠近上帝,我对耶稣的信仰便越接近乡下的农夫。 这种朴素的信仰,使我在王姐的信息中,越发想念远在哈尔滨置身病榻的亚萨兄。我知道,此刻,除了祷告,再没有任何方式,能走进他的世界;除了祷告,再无任何途径,能介入他与这个世界分离的意识的深层。 二 大约在一个月前,亚萨兄与王姐,与我们在南方小城有一次相遇。那次相遇,短暂,却给我的心灵带来持久的抚慰与启发。我相信,也是给许多朋友。 记忆深刻的是,远道而来的他们,身上散发着东北人特有的质朴与纯粹。自我介绍时,亚萨兄略显得紧张与手足无措,不见得有一般传道人流利的表达与自信的言谈,却给人真实和亲切之感。去之前,王姐告诉我:她第一次参加这种交流,十分紧张。我说,没关系,大家都是一家人。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笑笑而至。 他们带着《芥菜籽》,分给朋友们。这是一本福音刊物,亚萨兄和王姐是编辑之一。这本刊物虽小,但印刷精美,每一篇文字皆源自普通基督徒日常生活中的心得与感悟,没有矫饰与浮夸,也不以主内的名人效应自我标榜。他们没有“宏大理想”,仅以简单诚恳的对话,分享天路客的真情实感与人生轨迹,而我,也是因此与他们结识。 亚萨兄始终略带审慎的谦卑。他说,刊物所载文章的专业性和学术性都不强,比起国内其它较为“大牌”的福音刊物,实在只是小小的“芥菜籽”。我说,种子虽小,但若给一个生命在阅读中瞬间的感动与信心,则意义非常。何况,每本刊物的定位与读者群不同,就我所知,国内甚至海外,福音刊物能以“月刊”形式每月定期出刊的,实属少见,且编排独特,图文并貌,每次外出时,携带一两本,分送给路上的行人和朋友。那些对福音从来缺乏了解的国人,往往是通过这些平凡又真实的生命故事,改变了对信仰的态度。我身边,有许多陌路人,因为《芥菜籽》而与我成为好友。这些故事,打动人们的心,带领人靠近幸福的领域。那些学理性甚强的福音刊物,往往是将最简单最朴素的真理,冠以豪华又近乎于奢侈的外衣,令普通读者趋之若鹜。诚然,它们也在属于各自的领域中争相呈现出真理的闪光。曾几何时,主耶稣降生的那晚,天上的星给博士引路,但更有天使向牧羊人显现。在共同的跋涉里,朝圣者所走向的,永远是同一个家乡,以及同一座城池。 正如临风兄所言,这是一个故事化的时代。圣经之于世界文学的地位,取决于圣经叙事是最伟大的文学范本。真理永远是简明的。余秋雨曾说,最难又最伟大的经典,都是属于叙事文学,他还鼓励后生晚辈,从事写作,首先学着写记叙文。就像小学作文课上学的,一个孩子,把一天发生的事用最简单的话记录下来,就是记叙文。为什么记叙文最难又最容易被忽略?这取决于作者自身生命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谓之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耶稣首先给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暗示:在天国的人,正是那些心灵像小孩子一般的人。这样的心灵所写的文字,没有批判,只有欣赏;没有黑暗,只有光明;没有虚伪,只有真诚。就好像说: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我想吃饭。爸爸就给了我一个汉堡。 这其中,蕴含着多少的情结与生活的缩影? 《芥菜籽》就如此一般,在平凡的叙事中,真诚地记录每一个天路客的挣扎、困惑、突破、和喜乐。 那几日,在南方小城,与亚萨兄浅浅地交流中,留下不灭的印象。我不知这种感动从何而来。他们不是以编辑的身份与我对话,而是我的兄长与大姐。他说,谢谢我一直的支持与鼓励。其实,在相当长一段苦难岁月里,《芥菜籽》带给我的喜悦和信心,使我至今感怀。那些日子,我的思想处于灰暗境地,彻夜失眠,每每痛不欲生,便在这写字的抒情与寄托中,聊以度日。直到相遇《芥菜籽》,每寄去一篇短文,便在最短的时间里刊发,略微做些改动,提升我的写作技巧;每篇文,出于对作者的尊重与鼓励,稿费远远高于一般社会性的刊物;编辑部也会每月定期寄来二十余本印刷精美的刊物,使我为他们身怀在心的福音使命深感惊异。这使命,如此朴素,在一种真实的爱的流通中,被成全。 三 离别之后。 面目离别,心却不离别。 直到心与心在这世上汇合,尽管,是以某种神秘的方式。 王姐短信告知兄路遇车祸,我不能想象他的情景。前天,参加完音乐会归来,深夜里,又为自己无法与兄在一起,无法深入他的苦难,而深深抱愧。 直到今夜,王姐19时左右,短信告知:迫切祷告,医生说今夜危险,恐有性命之忧。便提早熄灯。祷告中,看见那复活的光鲜的躯体,分明是亚萨兄的肉身。他身穿白衣,这白衣,分明是被羔羊的血洗净,且从大患难里出来。他周身发光,从这渊面黑暗的地上被缓慢托起,直到与复活的基督联结。便确信,尘世的一个生命,如此终结了一生。在那不被震动的国度里,他结束了此岸的奔劳,欢欢喜喜地与亚伯拉罕坐席,围绕于羔羊的恩典。 这样,便入睡了。某个时刻,王姐短信告知:2010年11月1日20:00左右,亚萨兄已返回天家。 ……安息。 四 哈尔滨的王兄告知,亚萨兄的妻,是大有信心的姐妹。便稳妥了。 苦难中的眼泪与欢笑;黑夜里的死亡与歌唱。 人生自古谁无死?世人所遭遇的,基督徒同样遭遇,但其终局与面对苦难的心态,又大不一样。 若是缺失大有力量、信实可靠的复活者的许诺,何人可以完成终极的拷问与跨越?在这生生死死红尘滚滚的梦靥中,唯有以信心穿越世间的迷途,才可成全一个天上的家的居所。 那复活者的光,必引领一个灵魂,走向他来时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