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经文:路10:25-37。
有一个律法师为试探耶稣,问了一个他怎么作才可以承受永生的问题。耶稣让他自问自答,并要求他按照答案去行。此时的律法师本该到此为止,但他却“要显明自己有理”,接着又抛出了“谁是我的邻舍”问题,于是耶稣讲出“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让他知道谁是邻舍,再次要求“你去照样行吧!”
这段经文反应的主题是“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不仅在当时告知律法师在追求永生信仰生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样在今天也为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提供了有益指导。现在,我以“你去照样行吧!”为题,从下面三个方面与各位分享。
一、“你去照着行吧!”,体现出基督徒要行出平衡的信仰
犹太律法对如何承受永生的律法规定平衡而无偏颇。我们从所读经文中看到,基督徒承受永生在犹太律法上的意义是“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把这总结为律法和一切先知道理的总纲(参太22:36-39)。这句话前半句所告知的是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后半句则是因爱上帝而要付出爱邻舍的具体行动。耶稣要这位律法师知道,只有爱上帝并用行动爱人才可以承受永生,要重视用爱的行动证明爱的法律规定。(参太25:46)
耶稣在按才受干的比喻中借用要出国的王的话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4-36,40)由此可见,若用具体的慈心、善念和行为解释爱的内涵会更加有意义。保罗重视信仰的平衡性,既强调律法的重要,又强调因遵行律法而称义的可贵,“原来在上帝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2:13)保罗在重视爱的信息时,也要求把爱付诸行动:“凡事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罗13:8-10)。雅各也是一个强调基督徒行为的人,他说:“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雅2:24)“经上记着说:‘要爱人如己。’你们若全守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雅2:8)。
遗憾的是,律法师虽对律法的规定烂熟于心,却不晓得对谁施爱,这种不平衡的信仰也对今天的基督徒提出警戒。在平常的信仰生活中,我们强调上帝爱的属性,因信称义、赖恩得救的道理,以及信耶稣的人得永生等方面的信息当然没有错,但往往却疏忽了在具体生活中见证信仰的实际。一些基督徒也许认为到教堂多聚会、多听道、多祷告、多作见证就是爱上帝,是必须的,这倒也没有错,但若忽略了在家庭、单位及社会等方面的人际交往中活出爱的行动,让信仰与生活脱了节,给人以进了教堂是一个火热、虔诚、爱上帝、爱人的基督徒,出了教堂门却判若两人的印象,让人从身上看不见所信仰的基督,失去了美好的社会见证就有问题了。这种信仰与生活不平衡的状况自然需要改变。
二、“你去照着行吧!”,体现出基督徒要用无私的心帮助人
私心是罪的源头,耶稣对此持批评态度。从比喻中看到,祭司、利未人在圣殿中虽然常替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献祭,好像是最接近上帝的人,但却不能献上自己,不能照上帝的旨意行事。他们把礼节、仪文放在上帝的慈爱之上,把圣殿其相关礼节看得比人的痛苦和需要更为重要,忽视了怜悯与行善。他们遇见落入强盗手中的伤者时,或许觉得这件事会关系到自身利益而特加小心(参民19:11-13)。他们对这个伤者视而不见,见死不救,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是心中怀着一些不可告人的私心与杂念。而撒玛利亚人所作所为与祭司和利未人却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对伤者“动了慈心”,且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客店去照顾他。所以,耶稣将他列为关心邻舍的范例,让律法师学习和效法,也借此对假冒伪善,不实行公义、怜悯与信实的祭司、利未人提出了批评(参太23:1-26)。
保罗说:“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7-8)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表明了祂的爱神圣纯全、坦荡无私。撒玛利亚人丝毫没有考虑落入强盗手中的伤者是谁,有何背景,与己啥关系,伤愈后能否归还银两,挽救他带来什么得失,只是看见需要,便全力以赴的予以帮助,且一帮到底,充分体现出他是一个不求回报的无私之人。这个撒玛利亚人用实际行动不仅说明他是一个知晓最大诫命的人,更是具体执行这个诫命的人。
耶稣说:“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路6:35)教会与基督徒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但从耶稣的教训与撒玛利亚人的行动也让我们看到,行善也很重要。基督徒向社会或他人做善事的时候不应存有私心观念,应当行善真的就是行善。因为这样作,不仅不会使受助者对我们的爱心产生误会,反而会有更大的见证。今天,哪那里有需要,基督徒就应该在那里以无私的心态帮助人,实行爱心,展示美德。
三、“你去照着行吧!”,体现基督徒要不择对象地帮助人
从《圣经》中看到,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不和(参创12:7,33:20;申11:29,27:12),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来往。这种状况从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谈道中也可窥见一斑。(参约4:1-30)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个撒玛利亚人却能打破狭隘的民族观念,冲破传统看法,不顾宗教隔阂,表现出满有爱心的大度,毅然实行帮助,使其幸免于难,在他身上表现出的突出特点就是行善不看对象,施爱不分敌我。
耶稣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5)耶稣的拯救与服侍,不仅没有看身份与地位、种族与肤色、国籍与地区,而且要求门徒爱人不要看对象,要爱仇敌,为仇敌祷告,获取更大赏赐。“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太5:46)因此,对今天的基督徒而言,我们爱人、帮助人,行善,不应该选对象、看环境、讲条件,而应该视野开阔、胸怀博大。律法师知道怎样可以承受永生的理论,却不知道爱邻舍如同自己也是承受永生的条件之一。他要知道谁是邻舍之后才肯发动爱心去帮助,是带有偏见的爱。耶稣不喜欢人们把自私作为爱别人的动机。耶稣藉着比喻对“邻舍”一词作出了新的诠释,这个邻舍不再是一个根据民族、人种、地域或文化去界定的观念,而是一个跨越这些方面的实体,即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虽然这个标准显得有些高,但这却是上帝所定的标准,是基督徒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总而言之,基督徒最大的诫命不仅是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的爱上帝,也包括爱邻舍如同自己,前者是基督教的本份,后者是基督徒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祭司、利未人与上帝的关系是遵守礼仪教规为依据,却没有遵行那更大的诫命,他们自私排外的心使自己不能更好地成为上帝爱的管道,而好撒玛利亚人通过关照邻舍,力行善事的做法,不仅体现出爱心的行动,同时也告诉基督徒承受永生的途径。“邻舍就在我身旁”,周围及社会上到处都有需要,惟愿我们效法好撒玛利亚人的榜样,在平时信仰生活中,把握信仰与生活、信心与行为等方面的平衡,以坦荡无私、毫无杂念的爱,用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不分教内教外的地帮助周围一切有需要的人,服务社会,造福人群,尽上我们基督徒的社会责任,实践爱的教义,展现信仰美德,为主做美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