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特会,顾名思义,指特别的聚会,一般是在教会常规的崇拜活动之外,由某些教会或相关组织主办的特别聚会。特会在传统教会和灵恩运动中都很常见,但往往只有灵恩派教会组织的特会才热,故本文所讲的特会特指灵恩运动的特会。特会是灵恩运动活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这些年灵恩运动的特会席卷全球。以华人教会为例,灵恩运动组织者每年都会在香港主要针对大陆信徒举办多场特会,比如:“彼岸福音特会”、“布永康烈火特会”、“江秀琴特会”、“回家特会”、“布永康香港特会”、“烈焰特会”、“布永康香港烈焰特会”、“医治特会”、“国度复兴特会”、“华人布道特会”、“天国文化特会”、“回归耶路撒冷特会”等等,不一而足。
一、特会有多热
特会名词五花八门,组织者也背景各异,内容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很“热”——谈起特会大家的气氛热、特会内容热、参加的人数热、现场场面更热、伴随特会销售的书籍和影视产品热(据笔者了解,一本基督教书籍能印刷销售五千份已经是比较畅销的了,但灵恩运动的出版物每版往往都在十万份以上)。在Google中输入相关关键词,搜索的结果竟然有数千万条之多,可见,在互联网上也热。布永康牧师在非洲的布道特会据称有数百万人次参加。当然,在华人世界,最热的可能还是从大陆过去的信徒。几位灵恩运动的名牧在香港或韩国的特会,参加者往往是大陆的信徒居多,他们需要办理护照或通行证、提前报名、有的甚至要花费几个月的薪水去交费、花费漫长的旅程、甚至要参加旅行团过关,有时还会承担某些风险,但参加的华人往往还是超过数万人,而且是人数限制、场地限制的结果!可见,特会有多热!
二、特会为什么热
传统教会要举办一场培灵会,往往提前数月宣传准备,邀请了名牧,完全免费,参加者往往还是屈指可数,就是不怎么热得起来。对比灵恩运动的特会,不禁让我们反思,灵恩特会为什么那么热?笔者以为,粗略地看,至少有以下原因:
1、灵恩特会针对性强,给人可以满足现世需求的希望;
灵恩派教会直接关注信徒关心的问题。一般灵恩派特会在方式上,总是伴随着震撼的(重)金属音乐的敬拜赞美、煽情的证道及医治恩膏、说预言等,比较能让信徒在不知不觉中投入而接受;内容上,结合了心理学原理的心理医治、适切现代人需要,试图解释信徒困惑的家庭、经济、人际关系等内容。不管效果如何,但对现代信徒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其聚会和表达方式更容易使人情感投入,让信众觉得自己的诸多问题可以在特会上得到解决。而神奇的经历在宗教经验中确实存在。相反,传统教会的证道神学上不可谓不纯正,但针对性不强,让信徒觉得讲台信息总是一堆没用的真话,与自我关系不大;崇拜形式和表达方式呆板,不能很好地打动信众,当然也就很难真正解释信徒现世生活的困境,甚至连希望也没能给人家。
2、明星效应,适切的宣传效果,迎合了人的好奇心
如果说有些人参加特会有过特殊的经历的话,也有些人参加特会仅仅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有教会时髦主义和明星效应的结果。灵恩运动的特会宣传有种“神秘、神奇、神话”般的效果。因为不能被主流教会完全接纳,灵恩运动似乎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特会宣传无意中就多了一份神秘色彩。我们知道,神秘的东西总能吸引人。另外,特会中一些神奇的现象,比如疾病得到医治,如同预言一般,自己的忧郁和困惑被人在特会中被“预言”,而且总能告诉你美好的未来;心理问题得到辅导纾缓(有些是被隐藏了),有些神话般的有关未来的预言和无可置否的把圣经预言应用到当今时代的神奇的释经等等。这些宣传效果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
3、传统教会的冷造就了灵恩特会的热
传统教会领袖官本位严重,宗教热情丧失,宗教职业心理作祟,自满而得过且过,自身牧养的不力,满足不了宗教多样化的需求;另外,管理上,信徒非会友制管理,无论是牧养还是管理上,对信徒的凝聚力十分有限,信徒不得不自我寻找灵性喂养,也是造成灵恩运动特会热的动因。相反,灵恩运动不限于教派的框框条条,热情积极,具有极强的拓展意识。传统教会的冷从某种程度上造就了灵恩特会的热。
4、新鲜感
特会在很多信徒的心目中是教会生活的时尚品牌。参加特会对一部分信徒而言,意味着“我比你的经历多了一份体验”,也多了一份神秘的谈资。另外,对很多内地信徒而言,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出去走走了,没怎么去过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借着参加特会的机会出去走走,特会参加了,没去过的地方也逛过了,一箭双雕,未尝不好!还有一些教会领袖,不会自己出钱去参加特会,既可以参加特会,也可以顺道到一个不常去的地方,何乐而不为?笔者以为在众多参加特会的人群中,多少有这种心态者。
5、宗教性和潮流文化的双重结果
据笔者观察,宗教有多重功能,或者说,当一个信徒接受信仰时,他是渴望他所接受的信仰至少能满足他以下需要:
神学根基:知道自己信什么;
灵性体验:体验上帝同在的大能;
神秘经验:宗教体验中可以解决我现世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如神医;
团契关顾:有群体生活,有被关心经验;
情感寄托:可以在信仰中被爱和付出爱;
生活支援:关心现世的疾苦,能解释现世的问题;
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可以在信仰真理和信徒群体中被开导;
伦理规范:告诉我怎么生活;
价值认同:找到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
终极关怀:知道死了往哪里去;
传统教会基本无法满足上述所有信徒信仰中的盼望,但灵恩派特会至少能给人一个可以满足上述诉求的可能性愿望,或者是某种程度的体验。
另一方面,这种体验结合了后现代浮躁的思维,出现了灵恩运动的成功神学。它告诉我们,圣灵神秘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付出极少的努力,就可以取得无限的成功。只要你接受圣灵,即接受成功神学(有时表现为灵恩主义)的一套教导,你就可以轻易在现实世界取得(其实是属世的)成功。比如,你祈求一辆本田,结果上帝给了你宝马;你祈求一套商品房,结果上帝感动人送了你一栋别墅……成功神学偏离了基督教的清教徒精神和苦难意识,但确实如同鸦片一样具有麻醉效果,至少,看来接受灵恩主义的东西无害而给人有成功的希望。
凡此种种,都推动了灵恩运动特会的热。
三、特会会热多久
特会热背后所折射了基督教世界心灵的空虚与灵性追求的双重性。一方面,传统基督教新教在宗教改革后的几个世纪曾经几度复兴。但如今,传统教会的自我更新似乎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了。基督教世界人们的心灵其实很空虚,需要寻找信仰的体验和突破,需要一个奇迹发生在中国教会。另一方面,特会热折射了中国教会信众寻求突破,追求灵性长进的渴望。我以为这恰恰是中国教会当今寻求突破的机遇。
每次教会的复兴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少不了在教会活动和信徒生活中情感的投入。但现在情感投入恰恰是传统教会的弱,故而造成了传统教会的冷。传统教会对信仰之主不乏敬畏,但似乎缺少感情投入的爱。灵恩运动的特会热从某种角度看,有教会复兴运动的影子。但真正持久的教会复兴不仅仅是借助特会带来的情感上的热,还需要持久的真理教导、在生活中活出足已影响世界的普世价值的东西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上的更新。而在这三者的背后都折射出“教会伟大领袖”的需要。有人把现代灵恩运动叫做“波”,被称为圣灵的第四波。笔者以为,是“波”,也是潮流,是潮流,也有“波”。如果特会热能有复兴教会运动的中国教会领袖来引导中国教会的复兴,则潮流也会成为洪流;而若没有持续的牧养、真理的栽培和普世价值的贡献及管理上的更新,即使现在的特会如洪流之波,也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潮流。能够让特会持久产生影响力而推动教会复兴,甚至是如发生在17-18世纪英美的更新运动的是最终要素,还是领袖培训是否跟得上。特会不可能永远热,中国传统教会与社会也必将会对现在的特会热产生某种反应和动作,如果笔者预见不错的话,接下来最合适的路径将是灵恩运动,或者说,传统教会自我革新而寻求复兴之路,去培训中国教会领袖的时候。
四、特会热带给传统教会该有的反思
特会热是有很多原因促成的,本质上还是灵恩运动的热!灵恩运动的热本质上是因为传统教会的冷!这里带给我们几点反思:
1、崇拜形式该不该求变
我们沿用了一套古老的崇拜礼仪,这在作为一种神学的和教会的符号,表达基督教神学思想上无可厚非,但是否能在一个后现代社会引致信众对神圣的参与,或者适切信众的生活,其效果我以为还有待商榷。我们的传道人把自己紧紧地裹在牧师服里,我们把自己的教会包围在高高的院墙里,还以为裹得越紧,围得越深就越属灵。但事实上,当一个传道人也好,教会也好,自我孤立,离世界有多远,离上帝可能也有多远。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12:2)。圣经的真理历久弥新,但崇拜形式确实需要更新变化。一本沿用了几十年的赞美诗,未尝不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元素;灵恩运动能抓住人心的适切的信息和宣讲形势,未尝不可以作为我们教会的借鉴,而传统教会对圣经真理的尊重与神学根基,灵恩血统的教会未尝不该谦卑地学习。
2、观念要不要更新
不少时候,我们以捍卫真理的虔诚在捍卫自己的观念,而恰恰我们的观念限制了真理本身。真理不变,观念尚需更新。唯独圣经,在这个时代依旧掷地有声,我们需要以圣经的真理来更新我们的观念,如此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3、神学能不能反思
反对或赞同特会或者灵恩运动的人总喜欢拿“圣灵”说事,因为灵恩运动谈圣灵的能力太多,传统教会往往会“谈圣灵而色变”,我们担心一旦谈圣灵的工作就被扣上灵恩派的帽子;而灵恩运动往往也会极端地把基督教信仰整合为一个内涵“唯独圣灵”,他们以为除了谈圣灵的恩膏,基督教就一无所有了!从圣经和教会历史看,面对特会热,我们需要从神学上进行反思:
第一、这个是时代圣灵依旧做工,神迹可以发生。《使徒行传》不是神话,上帝昨日、近日,一直到永远都是不改变的上帝。
第二、个人信仰与公众崇拜情感需要投入,对上帝的爱与敬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上所述,教会历史上的复兴情况各异,但有个共同点,就是每一次的复兴均伴随着情感对上帝的皈依。也许,传统教会需要更多学习对上帝的爱与情感投入,而灵恩教会需要学习谦卑与对上帝的敬畏。
第三、理性能够提升。信仰并不否决理性,相反,信仰可以提升理性的空间,可以归正理性的迷惘。当一个人越能用圣经的真理作为个人判断的标准,而让自我理性与观念降服在圣经真理的宝座之下时,他的“理性”就越能超越自我观念的局限,他可以逐渐接受过去在有局限的成长中因为狭隘所不能理解的困惑。我们不妨把这种在信仰中不断提升的理性叫做信仰化理性。信仰化的理性(有人视之为属灵的理性)帮助我们可以接受不同于我们习惯中的崇拜方式和信仰表达,从而帮助我们不再受制于自我的局限,并不断更新去找到每个当下最适合教会发展的路径。
现在的特会依旧很热,它帮助灵恩运动聚集了活力与人气,但似乎已在面临转型的拐点,若没有卓越的领袖来继承这种热,踏实地进行教会的牧养与组织工作,特会热也终将成为历史的曾经。而传统教会正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挣扎,时代的变化与特会的热已经让我们稍稍感受些许的危机,我们依旧在寻找突破。乐观地看,特会热与传统教会的需要热之间,并非老死不可往来的劲敌,若两者能谦卑地相互汲取彼此的优点,在反思中成长,在包容中携手,未尝不可以在彼此需要的突破中找到一条共同的出路!
【作者简介】 张远来,男,37岁,现居广州。本人为专职牧师,自由撰稿人,主要著作有《借古鉴今》、《危机与契机》、《中国教会体制的反思》、《灵恩运动反思》、《我信故我思》、《广州教会发展现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