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罗博学
禅宗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师父和小沙弥远行,腹中饥渴时,盘坐于树下。此时,风起,树动。小沙弥问:“师父,是树在动呢?是风在动?”师父答曰:“非树动,非风动,乃你的心在动。”
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小故事,却蕴含了大道理。三种事物,代表了天、物、我三种层面。也就是说,从最崇高的那个天,转而到达平行视野中的自然万物,再转而进入个体最内在的心灵世界,这一个自上而内的过程,被个体微妙的心灵转变,有机地链接起来。风所在的天,树所在的地,内在于个体柔弱的内心,这一环节,将人的心灵世界,将人的生命,提升到宇宙的中心。康德所谓浩瀚的宇宙和个体内心的道德律之间的关系,也作用于此。这告诉我们,一切外在的风波,或突如其来的困厄,我们如何面对和看待,将直接影响到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智慧,而这一切,皆取决于我们的心。
诚然,这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毋庸置疑,时代的年轮,踏着岁月的风尘,步履维艰走到今天,我们的生活看似有了外在的巨大翻转,我们的科技已到达日新月异之境,我们的知识与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令人瞠目结舌,我们在这世上的财富也伴随着这一切而水涨船高,然而亘古不变的,依然是头顶的那方天,脚下的这块地,以及鲜活的个体日益憔悴的内心。不难发现,在这一切繁华与耀眼背后,人的心灵,已渐渐远离家的方向,远离故乡的召唤,犹如决然远去的游子,犹如在异乡被埋没于尘土之下的末路客。
以至于,我对新闻传媒开始怀有恐惧心理。我日益获取到的信息,永远充满死亡的味道,它们不是在传播生命的真理,而是永无止境地传播此世日益跌宕的格局。你会看到哪里有人自杀,有人贪污受贿枉送大好前程,有人涉嫌吸毒被捕,又有人杀害了一些人而逃之夭夭……
我想,当今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乱象,较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昭彰。在这一切罪行背后,有一个漫长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就是说,当个体对那方天失去敬畏,当我们的心不再享有自由的空间,我们也就不再对他人怀有谦恭和尊重,潜移默化的,导致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流于盲目与狂妄,我们开始陷入一个低等的物化的世界里,以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试图证实自我的强大,此时,一切微不足道的利益,足以遮蔽创造主赋予我们的道德意志,令彼此在纷争与斗殴中,陷入无力拯救之境。
因而,当下的群体性暴力事件,是个体心灵暴力的外在延伸。破碎的生命将内在的不安诉诸于外在行为,大至一个社团,小至一个三口之家,始终难得幸福。
这也就是为什么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在她的系列讲座中,贯穿着天道与人伦理想,试图从儒家的社会理想和道家的人格超越,安抚现代人流离失所的心灵困境。她在讲演中,多次引用圣经的话语,之后气宇轩昂,游刃有余,芳口一出,便是一个乾坤。大凡关注心灵成长的人,不可避免的,要回归到生命的原点。尽管,她尚未与生命的原点交融,却以独到的风格,穿越历史层层障碍,直抵生命的本初。在于丹的解读中,所谓天道,也被赋予了崇高的人格色彩。
问题在于,纵然儒道经典说出了一部分朴素的真理,指教人依凭自身的学养与后天的道德培育,进行自我修持(修身),便可抵达完善之境。这固然看起来美善,却忽视了基督信仰的普世价值中对罪性的揭示。此时,观众对于丹的解读心怀担忧,却也可以理解。于丹谦卑地承认,她只能提供给大家一个美好生活的范本,只是对先贤的观点,以今人的视野作一个注脚,至于能否行得通,还属未知。
在不受制约的心与心的擦肩而过中,在不被权衡的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中,在缺乏爱与爱的相互应答的终极沉默中,人们川流不息,历史的河流在这样一片厮杀与困顿中逐渐没了声响。以至于,现实的终极,走向肤浅与浑噩的境地。在一个没有家园,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心中,那个风尘仆仆的女子,只能喟而叹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她站在一个较高的精神方位,洞穿世事变迁,兀自的,对个体人生有涯发出无奈地叹息,同时,对那个不曾幻灭,不曾逃离,充满温柔与关爱的家,满怀深切憧憬。
正是如此。家在哪里呢?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站在风口浪尖,举目,守望着一份远古的应答。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时,屈身掘了一掊土,带往他乡。乡愁的情结,成为诗人生命里最深的隐痛。无奈,官方教材对诗人的解读,总是建立在一个由人血建立的无法统一的国家之上,他们幻想一个空洞的国家的统一,却从不顾及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此世的温暖与幸福。他们哪知,先生的乡愁,是对大地的失丧,对微弱的个体在这块大地上被动地遭受荼毒而发出的心灵悲悯。
先知先觉的先辈,那位犹太先知,因为悲悯,所以看见;因为看见,所以到达。与神相遇后,他们承认,我们在这世上只是寄居的,“因而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希11:16)
于我们而言,这座天上的城,曾如此陌生,于中华先贤而言,尽管陌生,却又颇富魅力。今天,在一份永恒的恩典之中,这一切面孔的陌生,都将转化为心灵之间的默契。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
今天的世界格局,日益混乱和动荡,即便作为理论物理学奠基人的霍金,也对这个灾难频出的世界充满绝望和忧虑。我们建立在这个尘世之上的一切努力,所有的家园理想,越发不可靠。除非找寻到真实的生命的根基,这一切才有意义,也只有在这个根基上,行公义,好怜悯,才可在爱与爱的默契中,消解灾难带来的所有伤害。灾难实存,盼望犹存。我们需要回应一份远古的呼唤,让心灵回归到生命的原点那里。在这个生命的原点中,那座被三位一体的上帝所建造的城,就是耶稣基督所应许我们的,他去,是在父的家里为我们预备一个永久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