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一去不返的80年代
我们这些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男生女生,现在差不多已经成了半个大人。一部分仍然在象牙塔,挥霍或者憧憬未来的梦想;一部分已经开始全新的社会阅历。对于那个热闹而充满故事的年代,对于那个相对于今天还算清洁的社会环境,我们常常会觉得怀恋,以至于以不同方式追忆似水年华。
80年代,永远留驻青春和理想的美妙。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不知道他的理想现在是否完成?但这不重要。他的歌声填补了当时太多空虚和无知的心,使我们这群未谙世事的人开始懂得“未来”的意义。和一大帮男生女生有事没事扯着嗓子喊,我们那时并不知道,内心对梦想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中学时,好友MS在一次外出旅行途中永远丧失年轻的生命,这对我们的冲击不言而喻。远方,郑智化的声音渐渐清晰,他是远行的过客,给路边匆匆行走的人们一种安慰和鼓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我们很感恩!我们不再把小郑当作偶像明星参加追星族,仅仅把他当作人世间平凡的一份子,一个知心朋友中的知音。读小郑的词,我第一次发觉人性的闪光点,我知道在一个个面具的后面,人的内心是何等渴望真的善的美的东西。(遗憾的是,在80年代过后的今天,这些已经被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我觉得很悲哀!)
在祖国大陆,经历文g e的彻底“洗礼”,现在回望80年代真的有点清一色的味道。文g e的历史效应可能就是制造了相对清洁干净的社会氛围,以至于我们这些80年代的人,似乎都是在一种清一色的环境中成长,伴随我们的,永远是一阵阵潮流席卷而来的风尚。什么都是刚兴起,什么都是刚开始……国产动画片是我们逃避校园生活的唯一理由。《变形金刚》《六合神》,还有那部土包子式的经典《葫芦兄弟》……哈哈,现在想起来真是觉得那些虚拟人物曾经如此真实地存在。每天课余休息时间,兄弟一起永远沉浸在动画世界难以自拔。可能我们到现在都不明白,那些傻傻的动画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或许,就好象现在很多人疯狂的玩CS,“传奇”一样,现象本身不需要任何解释,它们都是时代自然而然的产物。
80年代还有一种旧新的文化现象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80后”身上。说到“80”后,其实最早的开路先锋不是韩某人,而是女生郁秀。《花季雨季》一路畅销200万册,在那个理想充满激情的年代,这部洋溢青春色彩的青春文学可以说红遍了整个中国,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因为没有电视机或者买不到小说原本,很多孩子都聚在一起收听正午的小说广播。可是,当《花》还没有正式出版的时候,郁秀已经去往美国留学。读者永远对《花季雨季》印象深刻,对温文尔雅弥漫知性魅力的女生郁秀,显然没有太多在意。郁秀在美国一呆就是好久,郁秀热已经渐渐冷却,4年前我在一家书店里看到郁秀新出的一部关于阳光的青春小说,发现很少有人驻留读她了……那时韩某人已经渐露春光,小四也紧随其后。
或许,在稍纵即逝的光环过后,人们永远是过着并不起眼的生活,让生活在现实中多一些色彩和理想吧?
80年代的谢幕,结束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89”民运的残酷,彻底摧毁了一大批青年学子的理想,他们一部分被杀害,一部分逃亡海外,在异国他乡忍受长久的灵魂挣扎。只有个别几位在上帝的爱里收获希望,他们从基督的训诲里懂得饶恕的力量。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以别样的方式告别80年代。这个人就是北大诗人海子……
我们这一代(二)
——海子啊海子
余杰早年在《铁屋中呐喊》中评论说,海子很明智地选择拒绝90年代,当然拒绝随之而来的一切繁华奢靡。海子卧轨,早已经成为80年代蔚为壮观的一幕,它不仅仅是海子生命的终结,更意味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的完全终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海子并没有来得及欣赏一场运动过后的春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让如此的理想者的悲剧,在彼岸一齐上演。
80年代的我们应该说尚未真正“萌芽”,只是数年后《萌芽》迅速走红,80年代人搭上了末班车,一路唱着郁闷无奈惶惑的歌声。80年代,我们不过是一些毛头小孩,哪懂什么文学什么诗歌,无知的大多数也只是敬而远之罢了,除非对于特早熟早慧的人我们开始思考那些深沉的与年龄不符的东西。比如海子的诗,确切点说他应该属于70后属于当时褒义现在贬义的文学青年,我们根本对他一无所知,仅仅从比我们高几届的学哥口中听到了一些海子的东西。没想到听着听着就突然传来噩耗,海子死了,卧轨在山海关了!这下总算给我们这些跨世纪的新一代一点点心理安慰或者叫做阿Q的精神胜利:海子死了,我们还活着,还有极大希望来继续他未竟的征程。所幸的是,海子死了,他的并不等身的诗作,在商品经济时代还可以有那么一点点光辉,一点点人性与真理的光辉罢?
不能想象海子如果坚持着走到现在,他会怎样?他所处的70年代和80年代,精神有空虚和惶恐的阴暗,是政zh i运动导致的社会僵硬导致人的精神绝望感。海子身处这个大旋涡,自然难免选择的终结。纯粹诗人一贯坚持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势必会遭受无情的冲击。时年25岁的海子带着一本圣经和《瓦尔登湖》安静地躺在大地之上,是个冬天,大约临近春节不远。
海子最为明智的一面体现在他与死亡携手的独特。圣经与《瓦尔登湖》成为海子短暂人生永恒理想的写照——真理与人性,人性与真理相遇。
海子在给亲人的遗言中说:“……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
我们这一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