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改教运动的前夕--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古诗有云:山雨欲来风满楼。改教运动发动的前夕,整个欧洲在思想、经济、政zh i,都酝酿着重大的变动;中古的思想、经济、政zh i架构已在全面崩溃的边缘,问题就是谁来带动那变革,谁来点燃那一触即发的导火线。那位站在历史的关键点,将教会、甚至整个欧洲领到一个新纪元的人,便是马丁路德。
其实在马丁路德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力图改革教会,但他们都没有成功,为什么马丁路德却能掀起轩然大波,将形势改变过来?在这里我们不妨谈一谈一些重要的因素。
在思想方面,中古的神学架构经已僵化到一个与平信徒日常生活完全脱节的地步;于是不少信徒倾向追求个人的属灵经历,而个人经验便因此成为认识神很重要的因素,而不是理性的思辩。一种反经院学究式理性的意识开始形成,信心及个人经历便渐渐成为人掌握神的启示最重要的因素。于是,马丁路德在这时候强调信心的经历而否定学究式的神学理论,真是一呼百应,深得人心。
同时,当时有很多有学识的人,致力研读圣经及初期教会历史,他们发现当时的教会与新约及初期的教会有很大的差别,于是便引起很多人对圣经有浓厚的兴趣;圣经的权威便渐渐提高,而教会传统及教皇的权威便相对地下降。很多人要求回到圣经的教训去寻找信仰的依据。因此当马丁路德提出圣经权威高于一切时,有很多人就产生共鸣。
然而这一切若没有当时经济及政zh i架构的变动作背景,马丁路德的改教,恐怕也未必能成功。在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的经济有很大的变化。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渐渐被商业及手工业所取代。于是商人的势力日益壮大,而相对地,作为农业大地主的贵族势力则日渐衰微;不少贵族在这变动中甚至家道中落。其实在十字军东征时,贵族也死了不少,为支持东征而致家道中落的贵族也不少。没有了贵族的传统势力,变革比较容易。同时,封建制度的政zh i架构开始变成一种各自为政的城邦形势。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有军事力量的地方势力往往可以抗拒神圣罗马皇帝的命令。马丁路德在改教时就是德国的贵族保护,而不致被神圣罗马皇帝逮捕、烧死。这是马丁路德成功的最大因素。
有了以上的所谓天时地利,若没有马丁路德独有的属灵透视力,一切也是徒然。以往很多人指出教会的失败、腐化,要求改革,但他们所看到的,都不是问题的症结,他们对教会所攻击的,都不是要害。马丁路德却掌握了当时问题的焦点,然后向要害出击。
那问题的焦点是什么?便是教会对救恩的瞭解出了问题,而引致马丁路德对教会提出抗议的导火线便是赎罪券。
赎罪券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在初期教会,教会为了帮助跌倒的信徒重新过圣洁的生活,便鼓励他们在认罪后实践悔罪操练,一方面为罪孽作补赎,一方面帮助自己过圣洁的生活。信徒这样做是表明自己悔罪的诚意和决心,经过这悔罪操练,教会向他宣告的赦罪才算有效。久而久之,信徒在犯罪后为罪孽作补偿便成了一种习惯。有些没有诚意悔改的人,为求心安,也会为自己的罪作补赎。为罪孽作补赎有很多方法,有的鞭挞自己的身体,有的到老远的地方朝圣,有的保存殉道者的遗物,有的修桥建路,有的捐献金钱。在中古时代,很多信徒相信有炼狱,于是便惶恐终日,恐怕死后因生前的罪孽而受刑罚。加上回教的影响,中古世纪的信徒竟相信天使长米迦勒在天上手拿天平,将人的善与恶放在天平上称一称,那些行恶多于为善的便得受刑罚,以作补赎。在这种惧怕刑罚的心态下,很多人便力求在生前为自己的罪孽作好补赎,以免死后受苦。赎罪券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赎罪券的本意不是用来赎罪或赦罪,而是信徒在接受了神的赦免后,为自己的罪作出补赎。按照当时教会官方的解释就是这样;但信徒却弄不清其所以然,一心以为赎罪券具有赎罪的应许,并且是一种赎罪的凭据,任何人拥有这些赎罪券,便可以罪得赦免。这样一来,耶稣为我们受死的救赎功劳便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有了赎罪券便等于有一张护身符,任意犯罪也不怕。最令人觉得可怕的是,教会不单不清除这种迷信,为了增加收入,竟助长这种误解与迷信。
从十四世纪开始,由于教皇的财政支出日益庞大,而教廷的国库却日益空虚,教会已面临破产的边缘。为了增加收入,教皇在主后一三OO年开始发行赎罪券。他定这一年为禧年,在这一 年凡到罗马朝圣的人,便可得到赎罪券。于是很多信徒涌到罗马,罗马便因此得到极其可观的收入,至于那些未能亲身到罗马朝圣的,可用金钱代替朝圣而得到赎罪券,这也带来巨大的收入。教廷在得到庞大的收入后,便决定每一百年一次禧年,发行赎罪券。但由于经济的压力,到主后一四OO年时,教皇便将一百年一次禧年改为每五十年一次;到主后一四五O年时,又改为每二十五年一次。在一五O一年,刚庆祝完禧年,教皇便宣告,下一个禧年是在五年之后,即一五O六年。到这时候,几乎每一年都成为禧年了,而赎罪券也是随时可以用钱买到的。在主后一五一五年左右,教皇利欧十世(Leo Ⅹ)急需一笔巨款兴建圣彼得大教堂,于是便大事发行赎罪券。每一个教区只要给教皇缴付一笔巨款,便有权售卖赎罪券,而所得的金钱便归于那个教区。为了取得卖赎罪券的权利,不少大主教首先向银行贷款,缴付给教皇;而银行为了确保主教们依期还款,往往派专员协助教区推动赎罪券的销售。
马丁路德所属的教区,乃在勃兰登堡的大主教亚尔拔的管辖之下。这位大主教为了夺得另一个教区的统治权,不惜向银行借贷巨款,献与教皇。为了还清这笔款项,他便派他的手下特次勒修士,周游各处,销售赎罪券,特次勒极有说服力,他向信徒宣称,当信徒将金钱放入钱箱中叮当一声的响一响时,在炼狱中的灵魂便跳跃一下,信徒将越多的金钱放入,炼狱的灵魂便跳跃得越高,越接近天堂了。于是,很多无知的信徒便涌到他那里,将金钱献上,而他们每到一城,都是满载而归的。
当马丁路德看到这情况时,心中非常悲愤。他觉得教会将基督白白的救恩变成一种商品来售卖,是一种极大的错误,他一方面怀疑教皇到底有没有权柄赦罪,另一方面,他不断地问道,假若教皇真的有权赦罪,为什么他不免费地向人赦罪,而要收受金钱?他越想越觉得不安,便毅然写成著名的《九十五条》,向教会提出质询,希望教会当局能对于他所列的质问作反省。最初他的目的只是要求教会高阶层的领袖作回应,绝对不想惊动单纯的信徒,因此《九十五》是用拉丁文写成的,普通的信徒根本看不懂。但想不到这《九十五条》一出,便掀起一发不可收拾的改革浪潮,连路德自己也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