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 > 亲子 > 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吗?

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吗?

作者:基督教综合网     来源:未知 时间:2014-11-28 23:12 奉献支持
微信订阅号:




欢迎弟兄姊妹将我们的微信内容分享给朋友们。

如果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推荐给身边的弟兄姊妹。

我们的微信号:meirijidujiao





 天下很难找出不爱孩子的父母,错爱孩子的父母却是不计其数。我们经常会本能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孩子设计和规划成长和生活之路,而事实上在不少时候我们所构筑的这“美好一切”也许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即“父母的需要并不直接等于孩子的需要”。这个不等式到底意味着什么,本文尝试用一个“精神疆界”的概念进行通俗易懂的阐释。

  一、亲子关系的不清晰定位导致错爱

  一个人的不安全感觉会导致痛苦。不安全感的产生,是因为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或者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繁杂的关系,早在幼年时期的亲子关系模式就已经奠定了基础,我们会在幼年的家庭关系模式中,看到成年人的各种行为和关系模式的缩影。分清楚关系中问题的责任归属,首先必须了解一个概念——精神疆界。

  每个人都有着他的身体疆界。实际上,在我们有形身体里面还有一个无形的隐形人,它就是我们内在精神世界的代表。所有看不见的内在心理认知、情绪感受、潜意识系统和文化信仰组成了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

  内在隐形人的存在也同样需要被“看到”和认同。当内在不安全的感觉出现时,隐形人也需要安置舒适的家、建立自己的防御设施来遮蔽“风雨”。而保护内在隐形人的家就是每个人的精神疆界。然而,我们在心理和精神上往往分不出彼此的疆界,经常忽略身体里面的精神疆界。

  父母经常指手画脚地对孩子说:“这件事情你应该是这样做!”这就是在对孩子的内在隐形人说:“你走路的时候,应该听我的,什么时候该迈左腿,什么时候该迈右腿,我比你还清楚!”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隐私和想法都要去管,偷偷地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短信,不允许孩子的房间上锁,还经常在说“我是为你好!”这些行为父母都是带着善意的,只是想要提醒孩子或者安慰孩子。但是,如果没有尊重孩子的内在感受,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二、模糊精神疆界的两种表现

  1.父母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经常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要的”当成“这就是你要的”。我们总是在给予孩子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而那也许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道沟坎之前。这个沟坎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做呢?大部分的中国父母会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孩子直接抱过去。如果没有把孩子抱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当然,答案是孩子受伤,擦破皮、流血、疼痛、哭泣。如果这个受过伤的孩子下一次再见到这个沟坎,孩子有什么反应呢?

  这个问题,我在许多场讲座中都问到过,父母们给我的答案有多种:

  害怕,所以停下来,哭泣,不知道怎么办。

  害怕,所以绕过去。

  害怕,要妈妈抱过去。

  没什么感觉,继续向前走……

  我们真的了解孩子吗?到底是我们认为孩子是这样的,还是孩子真的就是这样呢?

  实际上,一个没有受过外界影响的孩子,他会兴趣盎然地尝试了解外在世界。当孩子在第一次学习跨过沟坎的时候,有可能受伤,不过本能会让他拥有不妥协的意志。当再一次遇到同样的沟坎,出于本能,他会停下来思索,然后更加谨慎地上前;也许还会跌倒,但他还会继续更加谨慎地练习,直到若干次后他成功走过这道沟坎,他会非常自豪地表现出来:“我征服了这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各种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面对外界困难时,会主动增强自我的信心和认知。如果孩子的真实状况是这样的,为什么父母却产生出那么多不同的想法呢?

  父母对孩子不同的认知,造成父母不同的应对。当父母把孩子抱过去,也许就让孩子失去了一个通过实践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人间不缺少爱,只是父母总是在错爱。这是一种缺乏确认的爱的臆断。

  2.父母把“期望孩子做的”当成了“孩子应该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可以为父母的期望而学习,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但是孩子也有玩耍和享受生活的权利。如果父母的付出必须要求孩子用放弃自我的自主权来回报,这好比我们为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于是要求他用命回报一样。

  无意识当中,父母把爱变成了一种交易。父母的付出,似乎孩子一定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接受:不可以不喜欢父母做的饭,不可以学习的时间短于父母的要求。

  时间久了,孩子可能会不接受父母的关爱,或者接受了却并没有感谢。有时,为了家庭的平和,孩子从小会过于地懂事、努力、会看眼色(实际上是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无法建立自我客观的价值观),长大后容易过多承揽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情绪过大的孩子,如果加上完美情结,往往到一定年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另外,如果一个孩子保护自己的力量比较强大,而父母总是想模糊彼此的疆界,他会出于自我保护,把自己的“家”装备森严,让父母很难碰触到他的内心世界。这时,孩子会表现出和父母的对抗、拒绝交流等行为。这些让父母感觉不舒服的行为,实际上是孩子在尝试着学习保护自己的方式。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行把门砸毁,而是学会敲门而入。打开的门越多,留下的防护栏就越少。




百度分享



奉献支持


本站的所有音乐,讲道,视频都是自行上传,我们需要一些资金来维持庞大的服务器空间和带宽的支持
由于多数弟兄姊妹经济都很紧张,请大家凭感动和个人能力奉献!我们相信主定会预备!我们从未也决不会主动联系各位肢体请求捐助,请弟兄姊妹们知悉。
支付宝扫码奉献 :




上一篇: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下一篇:人子的丰富比喻 打印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你可能也喜欢Related Posts

网友评论Comments
footer logo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事工团契 ┊ 网站地图 ┊ 奉献捐助 ┊ 网站公告 ┊ 联系我们 ┊ 本站信仰

本站杜绝一切基督教异端信息,更杜绝一切违反国家法律、规范的文章,如有相关基督教歌曲、讲章、讲道视频等信息因收集整理中疏忽而不符合圣经依据,不符合国家法律、规范,请告知我们删除 技术QQ:1091852 基督教华人网 2001 - 2019 版权所有 服务事工QQ:497308408



友情链接: 360安全网址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