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却未必会爱孩子。邓颖超大姐曾经说:“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的话,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爱护别人的权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爱"的种子就这样结出了恨的果实。
人生下来就有两种需求:一是物质需求,二是精神需求。不少父母,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可以无限满足,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很漠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情感的折磨与痛苦,造成孩子心灵世界的荒芜,甚至形成人格方面的缺失,走上社会后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有的甚至会走向反面。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很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什么是真爱?什么是伤害?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一位母亲对我说:“儿子上初中了,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妈妈刚走进去,孩子两眼瞪着妈妈说:‘你给我出去!你不出去,我就出去!’”这位母亲怎么也不理解,自己从小带大的孩子怎么变得这样陌生?
一位市妇联主席对我说:“我的儿子本来挺乖的,不知为什么一上初中,每天回到家,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我很生气,我那么关心他,他竟然把我拒之门外。”我对她说:“你是不是干涉过多了?”她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这种现象极为普遍。父母与孩子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随着孩子的长大,成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父母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很有意见。
一次,我去西安市永宁小学与孩子谈心。一个四年级的男孩问我:“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对不对?”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妈妈偷看你的日记了?”
男孩说:“我就知道妈妈老偷看我的日记,可我一直没有证据。”接着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他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的呀!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呀!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当天晚上,妈妈又去"偷看"儿子的日记,非常感动。看到最后一句"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她找了半天没看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
第二天,儿子打开日记本,看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您又偷看我的日记了!”
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的在里面夹着吗!”
儿子笑了:“您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根本就没搁白头发,那根白发是您搁的。”
我听了他的故事,觉得这男孩子很可爱,他的妈妈更可爱。但是,这些"可爱"的妈妈一旦是中学生的妈妈,就变成了"可恨"的妈妈了。
一位初中二年级女孩的妈妈向我诉苦说:“女儿上了初中,总是把自己的东西锁得严严的,钥匙藏在自己的兜里。一天晚上,我忽然发现,女儿把钥匙放在桌子上,我喜出望外,拿了钥匙准备去开女儿的柜子。他爸在旁边说,别这么干,让你闺女知道了,跟你没完。我想,算了,别招她了,就把钥匙放回了原处。没想到第二天,女儿醒了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我冷静地说:‘没看!'女儿警惕地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的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怎么不见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依然镇静地说:‘没看!'女儿自己打开柜子一看,里面的东西纹丝没动,大声说:‘对不起,冤枉你们了,你们是没看我的东西。告诉你们吧,我所有的东西上都有暗号!’”这位妈妈无奈而又伤心地说:“女儿把我们都当成特务了!”
我对她说:“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
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要学会对孩子的引导。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就非常智慧。
这位父亲是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心,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炼”,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效果好。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孩子犯错误时,您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接受调查问卷的53%的父母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闯祸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父母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关键是评价标准有问题。他们常常觉得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别人的孩子是金子,自己的孩子是沙子。认为提醒孩子看到别人的成绩,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结果却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