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10章中有这么一段话:“我保罗,就是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有人以为我是凭着血气行事,我也以为必须用勇敢待这等人。求你们不要叫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有这样的勇敢。”(林后10:1-2)“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不在……的时候……是勇敢的”,这是哥林多教会的信徒对保罗的批评。使徒在书信中复述他们对他的批评,是要藉着合情合理的解释消除他们对他的误解。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亲手建立的,他“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徒18:11)。有过那么长时间的相处,那里的信徒当然熟悉保罗的处世风格,“见面的时候是谦卑的”,这是他们对他最为深刻的印象。可是,他们发现,离别之后的保罗却是另一副面孔,他们从他写给教会的那些措辞激烈的书信中读出了他的“勇敢”。习惯了那个“谦卑”的保罗,自然很难接受这个“勇敢”的保罗,所以他们对他的“勇敢”多有非议,甚至认为他的“勇敢”是“凭着血气行事”。面对众人的批评,保罗藉着书信表明自己的立场,他告诉他们:我与“见面的时候”一样,依然是“谦卑”的,所以能够继续“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平劝你们”。然而,这样的“谦卑”绝非毫无原则的姑息,倘若有人继续混乱真道,继续搅扰教会,继续诋毁使徒,我就会继续见证自己的“勇敢”,不只是“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也会是“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尽管保罗指出:“求你们不要叫我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有这样的勇敢。”但这句话依然流露出他以“勇敢”对待他们的可能性,正如莫里斯(LeonMorris)所言:“保罗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有必要,他是有预备要以勇敢来对待他们;事实上他是打算如此对待那些指责他在道德上懦弱和凭血气行事的敌对者。”《哥林多前书》中,保罗质问第一读者:“你们愿意怎么样呢?是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林前4:21)这句话同时体现了保罗之性格中的“勇敢”与“谦卑”。持守“谦卑”,却从不放弃“勇敢”,这就是保罗面对侍奉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效法。
“谦卑”,是保罗在侍奉中一以贯之的风格:身份显赫,却不目中无人;才华横溢,却不恃才傲物;成绩斐然,却不居功自傲……他的作品中,常见与“谦卑”有关的自述:“我们作基督的使徒,虽然可以叫人尊重,却没有向你们或向别人求荣耀,只在你们中间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上帝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帖前2:6-8)“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9:19-23)这种完全没有自我,一切为了他人的处世原则,就是对“谦卑”的最好的注解。
使徒保罗如此“谦卑”,但这种“谦卑”绝非怯懦的代名词,大是大非面前,他会及时显出自己的“勇敢”。即将离开服侍三年之久的以弗所教会时,保罗当着众长老的面,发表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离别感言,其中道出了他对“谦卑”与“勇敢”的平衡的理解:“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服侍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徒20:18-20)“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这是保罗“谦卑”的体现;“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这是保罗“勇敢”的体现。由此可见,在保罗的观念中,“勇敢”和“谦卑”是不矛盾的。
“谦卑”,应该成为基督徒尤其是传道人毕生追求的属灵品格。慕安德烈(AndrewMurray)对这种品格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唯一真属于我们的谦卑,不是祷告时在上帝面前力图表现出来的,而是要带出祷告室,显于日常行为中。每日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具有永恒的重要性,关乎永恒的试验,足以显明真正盘踞在我们里面的态度。我们在最不经意的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才真是我们的本相。若想认识谦卑的人,要知道谦卑人的言行,必须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观察他。”“谦卑的人常常努力地遵循这规则:恭敬人,彼此推让。互相服侍,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彼此顺服。……谦卑的人就是这样看待每一个上帝的孩子,不管他多么软弱或卑微,仍然尊敬他,把他当作王之子一样对待他。”我们固然要追求“谦卑”,但一定要避免因追求“谦卑”而成为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因此,我们也要像保罗一样,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至少要做到敢言。布鲁克斯(PhillipsBrooks)指出:“勇气……是真正的侍奉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如果你惧怕人,是他们想法的奴隶,就走吧。去做点别的事,为他们做合脚的鞋子,或绘合乎他们口味的低级画,虽然你明知不好。但是不要耗费一生讲道,专讲他们雇你来说的话,而不是上帝的话。要有勇气,要独立。”
保罗劝勉提摩太说:“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提后4:2)“专心”和“忍耐”,见证着牧者的“谦卑”;“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则考验着牧者的“勇敢”。保罗之所以如此勉励提摩太,大概就是因为这位青年牧者缺乏“责备人,警戒人,劝勉人”的“勇敢”。作为一名毫无资历的青年牧者,我有同感!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