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棚与房屋
《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以一段十分精彩的文字,阐述了自己的生死观:“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他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参林后5:1-5)这里所说的“地上的帐棚”是指现在的属土的身体,“永存的房屋”则指复活的属天的身体。在这个比喻中,保罗将死亡看做一次从“帐棚”到“房屋”的正常迁徙。他以如此轻松的语气谈论死亡,可见他对死亡这一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持有一种坦然、豁达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态度,也可以印证他的使徒职分。 《哥林多后书》的第一读者大多熟悉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非常清楚保罗所说的“帐棚”是怎样一个概念。为了便于外出放牧,游牧民族的牧人都有一顶属于自己的“帐棚”。然而,谁都知道,这样的“帐棚”不过是暂时的栖身之所,结束外出放牧之后,牧人都会回到属于自己的“房屋”。回归“房屋”之际,“帐棚”必被“拆毁”。 保罗将我们的身体比作“帐棚”,是因为我们的肉体生命最终都会被上帝“拆毁”,并且,“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在保罗看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延续,所以他从不畏惧死亡。得知自己即将殉道之时,他曾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有这样一段谈话:“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参徒20:22-24)保罗对死亡的这种态度,真可谓“视死如归”! 保罗深知“房屋”优于“帐棚”,所以一直“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然而,这并不是说保罗有消极厌世的情绪,请看他接下去的论述:“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保罗在此声明,他之所以“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是因向往“房屋”,而非厌恶“帐棚”。这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时日,还有很多要做的工作。 在《腓立比书》中,保罗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腓1:21--26)向往“房屋”,所以不惧死亡:珍惜“帐棚”,所以热爱生命。这就是使徒保罗的生死观。 在他之后的圣徒,无不持这样的观点。有人曾问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假如你知道明天就会死去,今天这一天你将如何度过?”约翰?卫斯理慢条斯理地说:“我首先要作晨祷,然后去某个地方讲道,这是很早就约好的……晚上去马丁家做客,他说他会在家等我,彼此聊天,然后一起祈祷。晚上十点我回房间休息,此前我将泡一壶茶,去看看庭院的门关好了没有……”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天,约翰?卫斯理既不畏惧,也不怠惰,这是因为他向往“房屋”,却又珍惜“帐棚”。 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后世之人一直不愿也不敢正视死亡,甚至连“死”字都不愿提起。然而,逃避死亡的话题并不能逃避死亡的事实,逃避的行为不过是类似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之举。 着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J.Toynbee)说过:“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但有一件事我们却清楚知道一定会发生,那就是‘死亡’。聪明人会好好预备,愚蠢人则只知道逃避。”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受基督教教义影响,中国基督徒知道死亡不过是从“帐棚”到“房屋”的迁徙,所以能比常人更加坦然地面对死亡。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在面对死亡的问题上,一些基督徒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为向往“房屋”,所以厌恶“帐棚”,甚至每天都以“早死早升天”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的看法,显然与保罗“帐棚”与“房屋”的观点相去甚远。要记得保罗的话: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 今年春节,是我的三十五岁生日。三十五这个数字,让我不由联想起摩西的一个诗句--“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参诗90:10)。按摩西的说法,我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想到这个事实,心中不由一惊。我深知自己将来“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所以惊的不是自己寄居“帐棚”的时日已经不多,而是自己为主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我绝不留恋“帐棚”,但也无法在上帝将之“拆毁”之前自行前往“房屋”。因此,尚在“帐棚”寄居之时,必须珍惜一切侍奉上帝、服务他人的机会。 我想起所罗门的一个警句:“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12:1)“帐棚”是暂时的,“房屋”是永久的。到底孰轻孰重?人人心里有数。从物质的意义上讲,没有人会因留恋“帐棚”而放弃“房屋”。从信仰的角度上讲,也没有人会因喜爱“帐棚”般的今生而厌恶“房屋”般的永生。不过,我们也不能因向往“房屋”而厌恶“帐棚”。暂居“帐棚”,或者定居“房屋”,一切都在上帝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坦然的心态正视生死,正如使徒保罗所言:“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罗14:7-8)作为基督徒,我们应当树立这种健康的生死观,这样就能少一些忧愁和烦恼,多一份坦然和豁达。
【作者简介】 李世峥,男,汉族,1979年1月生于陕北农村。受家庭熏陶,自幼跟从基督。曾先后在两所基督教神学院攻读神学五年,2001年起在教会全职侍奉,2004年接受教师(副牧师)圣职,2010年接受牧师圣职。现任一基督教杂志责任编辑,并参与基督教图书出版事工。同时,在一教会参与讲台侍奉及圣事,亦在圣经学校做兼职教师。博主向来爱好写作,成为传道人之后,对文字事工有所看见,亦有所托付,因而一直致力于文字侍奉。1998年以来,已在全国主要教会刊物发表文章160余篇,共约60万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