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宣教士对鼓浪屿的贡献
自17世纪以来,英美等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国家相继发生了大觉醒运动,激发了信徒的信仰热忱。在这股热潮的驱使下,很多新教的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王国.必将广袤无边,远及大地边缘,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霍普金斯:《论千禧年》)。因此海外宣教运动就此应运而生,一批批的宣教士离开自己的国家,到世界各地去宣扬福音。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当时完成了工业g e命,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客观也为海外宣教事业提供足够的经济基础。 自1807年,英国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登陆中国,拉开了基督新教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此后米怜、麦都思、裨治文等英美宣教士纷至沓来,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传播基督的福音。1842年2月24日,美国归正会牧师雅稗里以公理会宣教士的身份登陆鼓浪屿,从此教会在这个美丽的小岛扎下根来。、 宣教士来华时,当时的中国处于满清z /-府的统治下,长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失去了与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远远落于完成工业g e命的西方强国。另一方面满清z /-府日益腐朽,专制愚民政策导致国民素质日渐低下,时人大思想家龚志珍将其称为“衰世”。西方宣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将西方近代文明带给当地人,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社会进步。鼓浪屿也因着他们的到来,逐步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门槛。 宣教士为了更好地传播福音,消除当地人对信仰的误解,纷纷开设学校。从1844年英国伦敦会的施敦力在鼓浪屿开办福音小学开始,教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鼓浪屿建立。寻源中学、英华书院、福民小学、养元小学都是当时著名的教会学校。学校除了开设基督教课程,也把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教授给当时的鼓浪屿人。她大大拓展了国人的眼界,培育了卢戆章、林语堂、余青松、李来荣等等一群学贯中西、放眼世界的人才,他们日后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国广大的妇女处于非常低下的地位。她们大都没有文化,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在家恪守封建规范。宣教士本着博爱精神,同情广大妇女的命运,纷纷投入到妇女的解放中去。教会开设女学,发起天足会、收养女婴、解救婢女,这些义举不但让不少妇女摆脱了封建枷锁的束缚,更造就了一批新女性。林巧稚、殷碧霞、周淑安等人巾帼不让须眉,活跃于社会各界。 医疗是教会开展的重要慈善事业,因为她实践耶稣基督救死扶伤的教导,唐代来华的景教僧就开始了医疗事业。近代在鼓浪屿的宣教士继承优良传统,开设医院救治病人。1842夏,美国医生甘明来到厦门,开始了医疗事业的发展。教会接着开办了智识窟医院、济世医院、竹树脚保赤医院等等。1898年,美国归正会在鼓浪屿开设厦门最早的正规西医院救世医院。教会的医疗事业不但解救人脱离病魔,同时也使西医得以在中国扎根,并培养了陈天恩、黄大弼等一代闽南名医。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归正会郁约翰医生在1910年4月为救治病人而献出了生命,他的义举正是教会开展医疗事业,并为之献身的真实写照。 宣教士还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1844年,雅裨理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徐继畬与英国首任驻厦门领事记里布会晤的通译。他送给徐《圣经》及一些地图,又回答了徐许多有关世界各地的知识。此次会晤使徐继畬大开眼界,成为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之一。徐从雅裨理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政zh i知识,为他编写《瀛环志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此外,打马字、罗啻、养为霖等人为了让厦门人更好地读《圣经》、唱圣诗,创造了以拉丁字母联缀切音的闽南语白话字,为汉语拼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起鼓浪屿,很多人就会想到音乐。基督教被有些学者称为“音乐的宗教”,教会的圣乐是世界音乐中最美的旋律。鼓浪屿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甚大,岛上先后存在10座左右的教堂。教堂里唱诗班、风琴、钢琴的美妙声音在鼓浪屿荡漾,陶冶了居民的情操。教会音乐也造就了鼓浪屿人爱好音乐的传统,孕育了殷承宗、林俊卿、许斐平等等享誉世界的音乐家,成就了“音乐之岛”的美名。 教会也将体育运动带到了鼓浪屿。这里是中国最早开展足球、篮球、田径的地区之一。成长于教会的马约翰先生,更是被誉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