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大的播火者,他让一个民族热泪盈眶
1920年代的贵州苗寨(墙上的标语:教育第一) 1.被世界遗弃的角落 100多年前的苗族,饱受汉人歧视。为了躲避种族仇杀,他们逃到了最偏远的乌蒙山区。土司头目不把苗人当人,“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性”。 100多年前的苗族,性关系非常混乱,每个苗寨的村头,都有一个公共场所,苗人称之为“花撩房”。女孩子十三四岁以后,就可以进入这个房间,和其它男人发生性关系。 所以,在100多年前的苗族,常会发现很多十三四岁的小女孩,怀里已经抱着一个小孩,肩上背着一个小孩。这种早婚,早育,性关系的混乱,是导致疾病,贫穷的重要原因。 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在本该接受教育,享受青春的年龄,就早早地做了母亲,这种生活艰难得令人窒息。 这悲惨的经历,艰苦的环境,残酷的压迫,非人的生活,使得这个民族变得麻木。 绝望已变成这一种族的特性,他们把贫穷、疾病和悲痛,都视为自己无法回避和更改的世袭命运。 石门坎位于云贵川交界的偏远山区,这座大山背后是云南昭通 2.上帝召唤来的圣徒
柏格理 在8000公里以外的英国,有一个人听到了他们的苦难,看到了那里的黑暗。在苗族人最绝望的时刻,他被上帝赋予了神圣的希望。 这个人就是柏格理。 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出生于英国一个基督徒家庭,从小天资聪颖。12岁时进希普尔普通中学,17岁参加英国国家文官考试名列前16名。随后在伦敦的一个机关中担任会计。作为“精英学霸”的柏格理本可以在英国过衣食无忧,舒适安逸的生活。 凯尔特人柏格理的家乡:康沃尔郡 但是,年轻的柏格理,听到了一个声音,上帝呼召他去中国,用信仰改变那里的人心。1887年,23岁的柏格理回应了上帝的呼召,到中国传教。 3.艰险的传道 1905年,柏格理初入苗乡,由于苗族生活极其艰苦,苗人很少洗脸,身上肮脏污秽,气味很重,很难接近。但是,柏格理从没因此嫌弃过苗民,更没因环境艰苦而退缩。 刚到中国时,柏格理就因翻船,险些葬身于长江三峡。在去贵州石门坎的崎岖山路上,柏格理因不善骑马,被马抛落山涧几乎摔死。 为取得苗人的信赖,柏格理进到苗寨,穿苗服,说苗语,住苗家,与苗家人同吃土豆、玉米、荞麦饭,同宿臭虫跳蚤成群的麦草堆。有两次,他竟在牛棚里与1头母牛和牛犊,同睡于一捆干草之上。 他在苗寨不骑马、不坐轿。路上遇到苗民,就像看到长者一样谦让。由于他与苗人同吃同住,甘苦与共,他不仅被苗人视为老师和医生,还被苗人视为可以倾诉的贴心人,被苗民视为最可信赖的人,以至苗人称他为“拉蒙”(苗王)。 由于柏格理的善良和热情帮助,苗民们大批聚集在他周围,听他讲道,大批苗族人受洗加入基督教。因此触怒了当地“土目”(土司头目的简称,也就是当地地主,世袭的),害怕柏格理抢了他们的势头。 加上柏格理反对地主、土目对百姓的迫害,并为贫苦的佃农撑腰说话,柏格理多次被“会党”、“土目”、“土匪”列为谋害目标。 (修建教堂的石材来自云南,柏格理带领教徒开凿石门和台阶,石门坎因此得名) 有一次半夜,60多名全副武装的男子举着火把,手持大刀、长矛、步枪、棍棒等凶器,冲进家中殴打柏格理。 正当他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一个披着羊皮毡的汉族男子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他,挽救了柏格理的性命。 1907年,柏格理遭到土目苏黑保的绑架,险遭杀害。但当衙门抓捕到苏黑保时,被打致伤躺在医院里的柏格理,却写信要求官府赦免苏黑保。 柏格理以基督的爱,化解了仇恨,消除了敌视和误解。 看哪!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 约4:35 4.创立苗文,兴办学校 为了在石门坎置地建立教堂,兴办学校,柏格理跋涉数十里,拜访大官寨头目安慧生。柏格理说明来意,安慧生看是个洋人,以为来了个大买家,热情接待。 安慧生问柏格理要多少地,柏格理神秘而又认真的回答:仅要一张牛皮大的地。 安慧生觉得:这洋人有意思,传教办学只要妇女裙子大小的地,当即表示白送他牛皮大的一块地。 柏格理为了这牛皮大小的地,还和安慧生签了一份协议。回到石门坎,他将牛皮分成丝,结成绳,用绳子圈出了80亩土地。 曾经的校舍,今日石门坎乡z /-府所在地 柏格理在石门坎传播基督教信仰,与办教育是完全同步的。 苗族原本没有文字,先人的历史文化全凭口传,苗寨里很难找到数数能到两位数的人。 1906年,柏格理提出创制苗文的方案,同苗族和汉族信徒一起研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衣服上的符号花纹,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这套苗文非常适合当时苗族社会的文化环境。 柏格理是英国人,但他自编了一套叫“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教材,开始办学校、做教育。有了文字,苗民们就可以读书识字了。他还将圣经翻译为苗文,在苗乡广传基督的道。 一个生活优越的英国人,为什么甘愿来到偏僻落后的贵州山区,历经艰难险阻,帮助他们走向文明开化?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理喻的。 苗文《圣经》 1905年,柏格理在石门坎创办了第一所苗族小学(后取名“光华小学”),该校开男女同校先河,而且中英双语教学。 以石门坎为中心,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之内,柏格理完全从英国筹款,建了几十座教堂,办了120多所小学校。 柏格理还用花苗文编了《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系统的在这个地区开展扫盲活动。这个平民识字课本涵盖了所有苗人生活的地区。 柏格理与苗族基督徒 教育极大地改变了乌蒙山区先前落后愚昧的风气,后来整个苗寨出现了这种情形: 如果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求婚,女孩的要求不是“有车有房”,而是把《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背下来。 受柏格理的影响,当时的乌蒙山区开始崇尚文化、知识和信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石门坎教会闻名遐迩,海外来信只要在信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能准确送达。 5.驼峰航线飞行员的故事 抗战期间,有个美国驼峰航线飞行员被日军击落掉在该地区,被当地一个苗族人救下。这个苗人用英文与飞行员交流,并且把他送到了中国军队的驻地。 美国飞行员感激得泪流满面,他没有想到一个如此偏僻蛮荒的地方,竟然有人能熟练地用英文跟他交流——他本以为自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美国。 从这个故事,可以想见当时石门坎地区的教育水平。 装载援华物资的美国飞机,须飞越喜马拉雅和横断山区 6.移风易俗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花撩房”吗? 柏格理来到石门坎之后,规定每一个受洗的基督徒,男性要22岁,女性要20岁才能结婚。 柏格理每进到一个村寨,就让村寨里的苗人把“花撩房”烧掉,让他们讲文明、讲卫生、重塑家庭关系和道德伦理。 乌蒙山区当时流传着可怕的麻风病,此病既是不治之症,也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 当时的地方官员,竟下令将麻风病人全部烧死,或是驱赶到很远的深山老林中去。于是,当地人对待麻风病人,采取先用酒灌醉,然后将其活活烧死。这种野蛮、豪无人性的方法,使麻风病人根本不可能得到救治。 2016年,柏格理的孙子史蒂文再访苗寨 1914年,当柏格理听到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后,在报刊上愤怒地谴责这位都督,很快与英国一个麻防组织取得联系,并筹集来一笔钱。 柏格理用这笔钱买了粮食和布,定期发放给附近的患者。柏格理去世后,他的教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救助一直延续,没有间断。 4年以后,继任者张道惠向传教团体申请到了资金,购得附近一片有水源的荒地,建起了中国第一间麻风病院。 苗族儿童接种疫苗(1949年幻灯片) 这个滇东北、黔西北最早的麻风病院,很快就接收了昭通、威宁、彝良一带的几十名麻风病患者。很多病人拖着溃烂的身体过来,在接受治疗以后,就在这里过着集体生活。至今这个麻风村还在。 7.赤脚球员踢赢了专业球队 除了信仰、教育,柏格理还给苗人带去了现代的文明生活。柏格理在英国爱好两项运动:足球、游泳。 1914年,柏格理就在石门坎建了一支足球队。让人难以置信, 1914年啊!当时,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足球为何物,他就在那个地方建了一支足球队。 这个足球队不仅球踢得好,而且具备了一定的竞技水平。 石门坎教会学校 1923年,当时四川的军阀杨森,调到贵州做主席,路过石门坎,看到石门坎有一个足球场,他感到非常吃惊。因为他本人喜欢足球,部队有足球队,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