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风与望云
题记:“看风与望云”不能成为不撒种和不收割的借口,反而是帮助我们“早晨要撒我们的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手”。 读经: 《传道书》11:1-6 1.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2.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3.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4.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5.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你尚且不得知道;这样,行万事之神的作为,你更不得知道。6.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为你不知道哪一样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 《马太福音》16:1-4 16:1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16:2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16:3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16:4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一、从两只怪兽谈起 据说,古代有两种叫做“犹”和“豫”的动物。长相都相当可爱。“犹”很像猴子,身手敏捷,攀缘跳跃的本领非常强;“豫”的长相则如大象,此物力大无比,进退稳健。可惜这两种动物都非常胆小多疑,稍有风吹草动,就吓得魂不附体,有的马上攀上大树躲起来观察动静,久久才敢下来,若再有丝毫动静,立刻又会逃回树上。这样一再折腾,即使不远处就有丰富的嫩芽佳果,也常常因此而失掉了享用的机会。“豫”也是一样,虽然体强力大,但一闻异声便颤栗惊慌,不敢移动,只顾原地呆立观望,以致连豺狼野狗也敢欺侮牠们。 就是因为“犹”、“豫”有这种过分谨慎、当决不决的弱点,后人便用“犹豫不决”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人态度迟疑、优柔寡断、必受其乱的负面性格。 当然,我们并不认同做人处世可以盲目冒进,也不是说办理事情可以不计得失、任意妄为,因为这明显也是违反耶稣的教导(路14:28-33)。因此,经过计划和仔细思考才行动是必要的。但若因为过分仔细而忽视主体大前提就不好了。所以,就连孔夫子对“三思而后行”的作风也有微言。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死后十七年孔子才出世,(季文子卒于鲁襄公五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可见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办事风格必定是世人皆知之、也必传颂已久,不过孔子对此并不怎样欣赏,所以才会说:“再考虑一次就足够了。”孔子的意思是做事之前要加以考虑,但又不可迂腐寡断。 在圣经里面,同样有一些“犹豫不决”的事情,更不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处事方式。《传道书》第十一章中的“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言论,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传道者带来的讯息 我们读《传道书》11:1-6这段经文的时候,虽然碰到不少奥妙的句子,但习惯了智慧书叙事风格的人,对这段经文的涵义还是能够理解的。何况这六节经文还可以再分析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虽然各有表述,却是丝丝入扣,共同道出“天下事并非样样可以预先知道结果”的至理。三个层次的分配而下: 1、2两节是第一个层次,主要讨论的是世人对未来的无知,因此须要对未来的事情作出多方面的准备。首先,传道者告诉世人:“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又说:“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灾祸临到地上。”对此,《现代中文译本》将其译为:当“把你的钱投资在对外贸易上,总会有赢利的一天。要在好些不同的地方投资,因为你不知道在这世上会遭遇什么恶运”。但也有人说第1节的“日久必能得着,”的直译应该是:“多日后你会将它找回来”。这个“它”,当然就是前面所指的“粮食”。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多日后才将撒出去的找回来,那只不过是收回成本罢了,怎能算是好的投资呢。所以,较可取的看法是:这两节经文应该是鼓励人们,即使明知没有回报,也要存慷慨的心。用自己的钱财施赠急需济助的人。这样,等到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或者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反馈。 还有一说:因为尼罗河每年都定期泛滥,埃及的农夫通常会依时将种籽撒在水面上,经过浸泡的种籽会顺流逐渐下沉到广阔的河滩上,水退之后种籽就会在河滩上发芽成长为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埃及人这种因利乘便的举动,终于赢得较多的时间和余力,可以用在诸如天文学和几何学的研究上。这样,其收获反而比终日操劳耕作的回报更大。 3、4两节是第二个层次,传道者凭常识告诉人们:“云若满了雨,就必倾倒在地上;树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树倒在何处,就存在何处。”接着又说:“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透过这两个例子,说明有些事情是世人所不能控制的。第一个例子说:一棵树自然倒下来的时候,或向南倒、或向北倒,我们是无法预测的。第二个例子则提到农夫的看风(又作“观察风向”)和望云(又作“研究云象”);意即一心想等到最适当的时机才撒种和收割。然而,有些事情却是超越世人所能控制的。过分谨慎筹算几时才是最适宜撒种和收割的人,结果可能失去时机乃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5、6两节是第三个层次。所谓“早晨”、“晚上”,乃是“取两端以统言整体”的修辞法,就是“或早或晚、无论何时”的意思。再者,所谓“撒种”,也并非只限于播撒种耔这个孤立行动而已,而应该理解为是指向“人生中任何工作取向或各种行动”。其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一有机会就应该及时作工,因为你不知道何时所作的工,会有更好的收获”。这种论点与第一层次的性质有些相似。都是强调世人无法掌握未来,也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的缘故,它们都在告诉我们应该随时积极地投入工作而不可找借口偷懒或迁延岁月。从前有一首讽刺学生不肯用功读书的打油诗说:“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箱待明年。”或者也是这种心态的写照。所以,传道者指出:“风从何道来?骨头在怀孕妇人的胎中如何长成?这些事你尚且不得知道;何况是行万事之上帝的作为,我们就更加不得知道了。”因此,趁着早晨我们就要撒种,晚上也不要歇我们的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一样会发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两样都好。既然“都好”,可知不管早晩,殷勤的人其人生观和劳动态度想必也是积极的。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