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论断的良方(2)
“所以”两字就告诉了我们,这节经文的教训是与上文圣经的教导有密切的联系。在上文的圣经中耶稣教导门徒,上帝一定会善待那些在祷告中寻求他的百姓,甚至更胜于地上父母对儿女的爱;既然上帝是善待我们的上帝,那么我们属上帝的儿女,理所应当也要以爱心善待别人。所以耶稣在本节经文中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在中外历史上有一些学者,也曾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过类似于金科玉律的教训。例如我们中国的孔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说:“先生,是否有一个原则可以终身实行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伊比克德曾经说:“勿将你自己要避免的痛苦,加在别人的身上。”斯多亚学派的一句名言说:“不愿人怎样待你,亦不以此对待他人。”拉比希列说:“什么是你所憎恶的,就不要作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律法的全部,其他只是注释而已。” 但他们所说的待人原则都是消极的,根本没有耶稣基督从积极的角度,所提出的待人原则那么伟大。 因为消极的待人原则所突出的信息,是要求我们不做某件事,或禁绝某些行动,不要以自己不愿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例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送给别人的东西应该是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但孔子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送好东西给别人;所以履行起来也就不是特别困难,大不了我们什么都不送,岂不也算是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但相比之下,耶稣基督的教导比孔子等人的教训要伟大的多,实行起来也要困难得多!因为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怎样待别人”。这句话不仅包括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训,更是积极的要求我们,以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不单是不可加害于别人,更是要尽量帮助别人;不单是不可占别人的便宜,更是要慷慨大方地赐予别人;不单是不可将痛苦加在别人身上,更是要将快乐带给别人。 虽然“待人如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基督徒必须要有“待人如己”的决心,因为“待人如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是上帝在圣经中所教导我们的,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原则。所以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坏境,面对什么样的人,都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待人如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嫉妒、仇恨、和论断别人的罪恶。 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以陷入“嫉妒、仇恨、贪心、和论断人”的罪恶之中,就是因为他们“待人不如己”,这种心理使他们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更能干、更受尊重的事实,于是就心生恶毒的嫉妒、怨恨、仇恨,常常借着论断和毁谤的手段来贬低别人。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以色列第一任君王——扫罗。撒上18:6-9节经文中记载他有一次,在以拉谷安营扎寨,要与非利士人争战,当时非利士人中有一员大将,名叫歌利亚,出来向以色列人挑战,这歌利亚身高六肘零一虎口(一肘等于0.5米,一虎口等于23公分,六肘零一虎口也就是3米23高,篮球明星姚明站在他的旁边也会显得像武大郎一样矮);并且歌利亚头戴铜盔,身穿铠甲,甲重五千舍客勒(一舍客勒等于11.5克,五千舍客勒等于115斤重量);腿上有铜护膝,两肩之中背负铜戟;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铁枪头重六百舍客勒(约等于14.8斤)。面对歌利亚的挑战,扫罗和以色列人心中甚是惊惶,极其害怕。那时大卫依靠上帝,勇敢出征,迎战非利士巨人歌利亚,拿一块石头用机弦甩出,打中歌利亚的额头,歌利亚当场毙命。以色列人在这次战争中大获全胜,扫罗和众将士都和高兴。但当他们得胜回来的时候,妇女们从以色列各城里出来,欢欢喜喜,打鼓击磬,歌唱跳舞,迎接扫罗王。众妇女舞蹈唱和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甚发怒,不喜悦这话,就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从这日起,扫罗就怒视大卫。这段历史很明显让我们看到,扫罗之所以嫉妒大卫,就是因为他没有待人如己的心,他只盼望自己能够享有以色列中最高的荣誉,根本不能接受其他人也享有像他一样的荣誉,或者是比他更高的荣誉,所以当他发现大卫所得到的战争荣誉比他还高的时候,他就坐卧不安,一心想除掉大卫。 换句话说,一个人若是有待人如己的心,那么当他发现别人比自己更有成就,享有更高的荣誉时,就不会去嫉妒别人、论断别人,反而还会为别人的成就感到高兴。因为他自己若是比别人更有成就时,他自然会希望别人与他一同分享快乐,绝对不愿意别人嫉妒他、论断他,所以当他将心比心地去想一想,也就自然不会去嫉妒别人了!不仅如此,一个人若是有待人如己的心,当他受到别人的伤害时,他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的过错。刘杰山在《待人如己》的文章中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士患病到医院打针。年轻的护士为她扎了两针都没有扎进静脉,女士手腕的针眼处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那时候她突然想起在读卫校的女儿。于是她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松了一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诚感谢你让我扎了第三针。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打针,太紧张了,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的不敢给你扎第三针了。”那女士告诉她说:“我也有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女儿在读卫校。她出来实习时,也将有第一次给患者打针的时候,我真希望她第一次给患者打针时,也能够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也都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是有待人如己的心,不仅不会去伤害别人,更会体谅别人的软弱,宽恕别人的过错。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