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变像的启示(2)
我们再来思考第二个问题,在登山变像中,为什么会有摩西、以利亚同时出现,在《路加福音》9章那里甚至说,他们和耶稣谈论将要在耶路撒冷成就的事?通常认为,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亚代表先知,而耶稣来,为要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使命。他们二人都是犹太教信仰中的伟大人物——摩西奇妙的离世,无人寻得他的尸体;以利亚未尝死味,直接被神取去;所以他们二人都有未完成的终极任务。人们也常认为《启示录》11章中那两个穿毛衣传义道一千二百六十天的人可能就与摩西和以利亚有关。在当时,犹太人接受耶稣基督为弥赛亚有一个极大的障碍,就是他们相信弥赛亚来临之前,根据《玛拉基书》的记载和文士的教导,以利亚必要先来(参玛4∶5-6),如果以利亚不先来,弥赛亚如何来临?但耶稣指明施洗约翰正是按照以利亚侍奉的先知模式来到世界,指责罪恶,引导人归向神,继续为上帝之国的实现而努力直至被杀献身;然而摩西的终极角色将要由耶稣来完成。登山变像同旧约摩西在西奈山的经历很相似:他们的脸面都放光。摩西在山上的侍奉有亚伦、拿达和亚比户的陪衬(参出24∶1);耶稣的变像有彼得、雅各、约翰陪同。所以,摩西、以利亚的出现表明耶稣所承担的使命与旧约具有一致性。耶稣说,以利亚来,为的是要复兴万事(参太17∶11)。这也是耶稣的使命——不仅是改变以色列民族的命运,不仅是拯救灵魂,更是使偏离了上帝旨意的一切受造转回,归向上帝,直到历史的终结。这也就是《以弗所书》一章十节说的,“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 所以,在耶稣登山变像时,摩西和以利亚的出现显明了上帝的救恩计划完整性和一致性。而今天,我们基督徒也领受了同样的使命,就是去复兴万事,去带领世人悔改归向真神,去正确的管理、看守上帝的创造。旧约中神的仆人和先知们都曾为这使命付上了作门徒的代价,但耶稣的这三个门徒却更有福分,可以提前预尝这使命成就之时的荣耀——就是在耶稣登山变像的那一刻上帝之国的来临。 从彼得的所言所行,我们知道他对主仍然缺乏理解,他仍按照先知的模式来理解耶稣,想搭棚三座,将耶稣,摩西,以利亚并列起来。但摩西、以利亚是住在天上的,与天父住在一起的,彼得这样做并没有道理。有的圣经学者认为彼得是按照犹太人的传统,就像先知撒迦利亚的记载一样,以住棚节体现上帝国度的来临(参亚14∶16)。但这似乎与彼得当时对主的理解不符。 我们来看当时的情形,当彼得、雅各、约翰面对这大异象时,他们如同当年旷野的以色列百姓一样,不知所措,见到上帝的荣光就扑倒在地。彼得不知该做什么——他搭棚的企图却被天父上帝的云柱超越;彼得不知该说什么——他的唐突之言却被天父上帝的声音所取代。耶稣受洗时的一幕得到了再现,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藉此,门徒们得以再次确认基督的身份。而且这里的关键词是“听”——就像在旷野的以色列百姓要听示玛(参申6∶4-5)一样,门徒们也要听耶稣的教导,不要继续对基督的身份,对十字架道路产生怀疑,要听他,要听从耶稣,因他是超越的神子,因他将那位不可见的上帝表明出来。 上帝在云中降临,有话语传出,上帝的同在得到显明,天国的荣耀得到彰显,这一切何等可畏。但彼得搭棚似乎想要挽留摩西和以利亚,想要他们在山上住下来,他想把永恒的天国荣耀定格在、局限在有限的时空当中,然而这并不是上帝的旨意。藉着耶稣基督,天国已经来临于尘世当中,然而天国却不可以直接等同于现在这世界当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终极的天国仍在来临中。基督的门徒,今天的我们,以及后世的信徒仍要继续为所信的福音齐心努力,通过复兴万事来实现天国真正的来临。 当彼得要把耶稣和摩西、以利亚并列起来的时候。上帝却让他们只看到一位无可比拟的基督,他是超越的神子。彼得无需搭建帐棚,因为耶稣基督就是那真正意义的帐棚。“道成了肉身,住在(他的帐幕)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彼得无需通过搭棚,无须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挽留上帝荣耀的同在。其实在上帝无限的恩典中,他早已通过耶稣基督把自己赐给我们了。基督是以马内利,他的同在带给我们信心、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今世一切的挑战。圣经上说,“耶稣近前来,摸他们。”耶稣的同在除掉了门徒们的恐惧。所以弟兄姊妹们,在我们最软弱、最彷徨的时候,请不要灰心,因为耶稣基督就是上帝的同在,他仍然会近前来,他是那真正代表上帝同在的帐幕,他也会走进我们的生命,摸我们,除掉我们的恐惧,给我们带来安慰。耶稣近前来,这与《马太福音》28章记载耶稣颁赐大使命中的语言非常相似,那里也提到,“耶稣近前来。”也许我们可以说,登山变像是主耶稣复活显现的一次预演。 有登山,也要有下山。虽然彼得、雅各、约翰会留恋山上上帝荣耀的同在和天国的无限美好,虽然他们的恐惧也已经消失,但他们仍要下山。他们是带着上帝的同在下山的,他们要再次进入被罪恶玷污的世界,要继续完成上帝要复兴万有的旨意。 四、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