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敬拜赞美看后现代主义对教会的影响
前言 索引:今日教会似乎呈现一股复兴现象。这现象透过敬拜方式的“更新”、聚会人数的“剧增”、“一些群众”出席与医治有关的聚会等,使教会呈现一幅热烘烘、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追根溯源,这复兴现象背后是教会的世俗化。
今天在东、西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教会,崇拜仪式中必有一段称为“敬拜赞美”的时段。这时段的特点乃是近乎清一色地使用短诗;且几乎都是以“赞美”为内容的短诗。再者,这段敬拜赞美所唱的短诗与崇拜过程中的其它环节,特别与讲台的信息,是完全无关联的。在乐器方面,除了钢琴之外,也使用电子合成器、吉他、敲击乐器、鼓、铃鼓等。另外,除领唱者之外,尚有两三位伴唱者。这种普遍的崇拜聚会现象,不只是风气,更是一股潮流,冲击、席卷着教会。
今日教会似乎呈现一股复兴现象。这现象透过敬拜方式的“更新”、聚会人数的“剧增”、“一些群众”出席与医治有关的聚会等,使教会呈现一幅热烘烘、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追根溯源,这复兴现象背后是教会的世俗化。而这潮流背后有四股主要思潮的影响: 1) 后现代主义 本文只处理后现代主义对教会之影响,其它三股思潮,将另行撰文研讨。 (二)后现代主义之定义
再者,后现代主义非常强调情感、情绪、直觉、省思、臆测、个人经历……宗教情操,神秘经历(Rosenau,1992:6)。 (三)“后现代主义”之特征 后现代主义本身有许多的特征。专事现代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之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郑祥福博士列出以下与本议题有关之特征(郑祥福,2000:30-44): a)非正典化(de-canonization):后现代主义批判一切即成的原则,排除一切权威,也不遵行任何的规则。 b)解构(deconstruction):后现代主义标榜的是一种杂乱无章、不确定性、互相冲突的形式、不断创造中的多元性。 c)反形式(anti-form):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的形式,而所标榜的是不确定性 (indeterminacy)。这种不确定性渗透了艺术的表现,以致后现代的音乐是不规则的、拼贴式的、随意的。 d)无深度性(depth-less-ness):后现代主义否认所谓现象背后之本质,且排除任何的诠释。 e)即兴表演(impromptu performance):卡拉OK是一种对后现代观念的诠释,具有参与和即兴表演的后现代色彩。卡拉OK所追求的不是一种艺术创造,而是一种娱乐休闲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松懈、情绪的宣泄。 f)注重参与和表演(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是不确定性,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欢迎所有在场者参与和表演。然而,后现代的人所着重的行动乃是自我观照、自我发现、自我陶醉、自娱方式。 g)狂欢(carnivallization):狂欢乃是指后现代一种反系统、颠覆,一种喜剧式甚至荒诞的精神气质。狂欢消除了各种差异和界限,使所有的参加者即是演员也是观众。狂欢使人产生自己就是世界真正主宰的幻觉。 (四)后现代音乐之特征 后现代音乐反高雅之音乐。在电视机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听众惬意的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娱乐性。这也反映出听众不愿花更多精力认真看待有深度的东西,因而被训练成了习惯于一次性的文化消费者。后现代音乐是随着这种文化消费的出现而出现的。后现代音乐所标榜的是一种简单、可按任何顺序演奏或随意反复的音乐(郑祥福, 2000:128-138)。 (五)“后现代主义”与“敬拜赞美” 5.1“敬拜赞美”与时代精神 把后现代主义之特征与时下灵恩运动之敬拜赞美相对照,笔者认为赫士德(Donald P. Hustad)在其著作《当代圣乐与崇拜》中所表达的对敬拜赞美的观点与后现代主义是有其关联性的。 首先,赫士德认为当今社会有以下几项特征(赫士德,1998:312,313):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