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对话,日常恩典
经文:约翰福音10:7-18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藉这个机会要向大家说声谢谢,感谢在座的许多人在我妈妈生病时陪她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程,当时我还在神学院接受装备,无法分身照顾妈妈,您们不但陪伴照顾进出医院,更为我们的家庭奉献,分担了我们经济上的负担,我一直不知道你们是谁,可是我知道你可能在其中,我诚挚的向您们表达深深的感谢。感谢主,祂使我们聚集在这裡,因为祂,不论我们生命面对什麽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孤单,我们知道在这裡我们有实质的盼望,我们有实质的家人。我们更知道,在我们每一位家人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外,有那位我们可以一生一世仰望的上帝。今天邀请大家一起来分享这段经文,看上帝透过这段经文要跟我们说些什麽。首先邀请大家一起来祷告:
爱我们的父神我们谢谢你,赐下你宝贵的独生子来到这世间,成为我们宝贵的榜样,更成为我们一生无法触及的救赎。你顾念我们的软弱,你看见这世界的破碎,因此你来到这世间。你与我们说话,你与我们同住,你为我们死在十架上。主啊愿这份爱真实的让我们的心可以扎根于祢,让我们的信是有根有基,明白祢的恩典每一天常在我们的生活裡面,明白这奇妙时刻祢的同在,每一日与我们在一起。愿祢看顾保守我们以下时间,让我们不论是听的与说的,都能与祢相遇,并被祢的爱所触及,把我们每一位交在祢的手中,我们这样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今天以「非常对话,日常恩典」这个标题来跟大家分享这段经文。这是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经文,幼时第一次听主日学老师讲述这个故事时,看着老师手上的图片,心中浮现的画面就跟像投影片上这幅图一样:耶稣坐在井边,撒马利亚妇人则跪坐在耶稣前面听耶稣讲道。长大识字后透过圣经文本再次接触这段经文时,发现好像有一些事情不太一样。如此美好的画面,级或真实出现在他们之间的谈话,也不过世那一瞬间。怎麽说呢?让我们来细看经文。
约四,3-6指出他们对话的时间是在中午,且耶稣应该显得疲累且风尘僕僕,真正的画面不会给人如此柔和美好的感受。此外,在那个时代陌生的男子与女子,岂可坐得如此靠近?就算不是夫妻,至少也是朋友吧?然经文透露这女子一开始应该不太敢跟耶稣搭话,因为她是撒马利亚人,而耶稣是犹太人、因为她是女人而耶稣是男人,她如何能够(像图中所画)放胆地跪坐在耶稣面前听他说话呢?随着我渐渐长大明白事理,我心中这幅图像慢慢地开始被拆解…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也是我年少时在和平教会的学习之一,我们的信仰开始被拆解,然后重建。这也是为什麽我目前在大专学生中心服事的主要方向,就是帮助学生从「听别人的见证」到「自己见证上帝」、从「听」主日学老师说故事、爸爸妈妈说故事,到「自己读」圣经。
让我们再回到经文,经文特别强调耶稣「必须」经过撒马利亚。我们都知道耶稣本来在犹太地教导群众,之后又回到加利利。地理位置上,从犹太到加利利最快的路径是经过撒马利亚的直线路径,虽然是山丘地形,但也不致于崎岖难行。可当时的犹太人通常都会绕行约旦河谷到达加利利,主要的原因是犹太人与撒马利亚人长期以来处于敌对关係,且犹太人基本上看不起撒马利亚人。撒马利亚人是以色列南北国时代,被北国即亚述帝国留下来的那一群最边缘最没用的人,亚述帝国只带走像但以理那样年轻有为的知识份子,而这一群被留下来最弱最穷的人,为了求生存不得不与外族通婚,成了血统不纯正的犹太人。撒马利亚人的信仰也发展为以摩西五经中心,认为在基列心山上敬拜才是正确地对神敬拜(经文中的井,就在基列心山下)。这使得犹太人除了鄙视撒马利亚人不纯正的犹太血统外,更将他们视为信仰上的异端,因为犹太人坚信之后多数的经文记载,以耶路撒冷城的锡安山为圣山。血统与信仰这两个重大因素,再加上两族之间不时发生的战争攻击事件,使得这两个民族在礼仪上、在历史情感上、在民族情感上难以合一,甚至无法和平共处。这样的背景构成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场景,「有一个撒马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 撒马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麽向我一个撒马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马利亚人没有来往。」(约四,7-9)。 妇人听见耶稣跟他搭话时非常惊讶,一个陌生犹太男子竟然主动向撒马利亚妇人说话!
回到经文故事场景,正午时分在城外四下无人的井边。多数的人应该会选择清晨或黄昏比较不热的时候去打水,这位撒马利亚妇人在日正当中时前去取水,我们可以想像她远远的就可以看见耶稣一个人坐在井边休息。换成是你,会不会继续走过去?大部分的男生可能会说,就走过去啊!女生则可能会有所迟疑,为什麽?因为可能有危险啊,陌生男子、四下无人,这代表着有可能发生危险,那为什麽她还愿意向前呢?一定是某个比自己可能遭遇危险还要更迫切更需要与渴望,这可能是自己对水的需求、可能是家裡有人等着要用水、可能是她必须要完成打水任务以免招致责难…,种种可能使得她宁愿冒险前往打水。
让我们先来了解经文的轮廓,再一起来想想看,经文叙事中的明示与留白。有些注重文学方法的圣经学者,认为圣经文本之所以可以承载上帝的真理,就是因为圣经中有一些空白的地方,让我们可以把自己放进去。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随意解读圣经,因为圣经中所记载的事件与内容均有其特定的时空背景。我们必须先暸解圣经的背景,才能从当中正确理解我们可以诠释的空间。
这位妇人为什麽选在中午打水?这个问题常在圣经注释书中首先被提起,她在罕见的时间打水表示她有可能被排挤,这显然是根据接下来经文所揭露的内容而得的推论。原来她曾有过五段失败的婚姻,而现在的伴侣不知是谁,但可确定并不是她的丈夫。在当时的社会裡,她的情况必定是难以见容于社群而被排挤的。接着就是刚才提到的问题,为什麽她明明知道危险还要去,是什麽动力驱使她必须涉险前往?而这个时候她又是怎样看待耶稣?我常鼓励我的学生在读经文的时候,把语气读出来,撒马利亚妇人回答耶稣说「你既是犹太人,怎麽向我一个撒马利亚妇人要水喝呢?」(约四,9)会是什麽样的语气?妇人这时候想法是什麽?她是用什麽态度来看这件事情?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