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是个个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基督徒。家族每个成员的信主或不信主,都需要由他们自己做决定。但圣经很清楚告诉我们,把我们所信的传给下一代丶培育他们成为耶稣的门徒,是我们这一代信徒无可推诿的责任。
海明威(1899-1961)成长于一个敬虔家族。他祖父安逊,服役内战后,便参加福音派惠顿学院附设的教会。他是一位认真丶自律丶敬虔的基督徒,曾担任芝加哥基督教青年会副总干事,并支持福音派慕迪神学院。
安逊在教会热心事奉,是教会执事;他在家里,也领导全家人敬主爱主。他曾见证说,他家每餐都先一同谢饭,然后才开始进食。每个主日,全家一齐上教会。每星期有六天早上,更一起有简短的灵修。安逊与妻子育有四子二女,他常将他们带到主前,使他们一个一个在主前决志信耶稣。他们的儿子艾迪长大后成为医生,娶了一个也是成长于基督教家庭的女子为妻。
艾迪夫妇在教养孩子上,也跟随父母的脚踪,把耶稣带到孩子的生命里。他们的儿子海明威每主日随父母上教会,曾委身于基督。童年的海明威爱读旧约《圣经》,因为里面有许多打打杀杀的故事。到了少年期,他参加教会诗班丶少年团契。还在少年团契担任司库,也帮忙筹办团契活动,并偶尔会在晚堂聚会分享信息。在人看来他当时是个相当热心的信徒。
高中毕业后,他离开家乡,四处游历。曾有一段日子在欧洲报馆担任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寻求新经历,冒险跑到前线担任红十字会救援车的义务司机,不久之后成为步兵。1921年往法国定居,数年间,便写了两本小说,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学创作者。
孩提时代的家庭信仰生活与教会活动,显然没有在海明威心里打下稳固的根基。他只会偶尔仍记得母亲的教导:“不可忘记你在天父丶在你救主耶稣基督里面的责任。”但他最终还是拒绝耶稣。他在世的最后年日,充满苦涩及沮丧。62岁那年,他在绝望中了结自己的生命。
多麽可惜啊!这位大文豪,在文学界虽然享有盛名,并曾先后获得普立兹(PulitzerPrize)及诺贝尔文学奖(NobelPrize,1954,凭《老人与海》一书得奖),死时却如此不快乐丶如此绝望。倘若他愿意接受家族所留下来无价之宝的信仰,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主耶稣,他就肯定有不一样的人生,也肯定会为文学界带来不一样的气象。
在神家没有孙辈
从海明威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在基督教家庭长大的孩子,并不是个个可以理所当然地成为基督徒。美国达拉斯神学院(DallasTheologicalSeminary)有一教授,AlbertSiegel曾说:“当我们育养孩子时,要紧记一件事,就是人生下来就有反叛的天性,因此,每当有婴儿在我们中间诞生,我们都必须预计要用20年来感化他们。”
这个理论也很适用于对基督的信心。常言道:“神没有孙儿。”加上“凡接待耶稣并信祂名的人,他们就是神的儿女。”(参约一12)即使是来自最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家族每个成员的信主或不信主,都需要由他们个人做决定。但圣经很清楚告诉我们:把我们所信的传给下一代,培育他们成为耶稣的门徒,是我们这一代信徒无可推诿的责任。
圣经一开始便在这方面有很清楚的吩咐,说神眷顾亚伯拉罕,乃“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创十八19)而犹太教的中心教义,也是要神的选民积极而又有系统地把信仰一代传一代。
“你要尽心丶尽性丶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六5至9)这数节经文是神给我们的教导,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蓝本,告诉我们,如何把信仰传给下一代。共有三个步骤:
一丶建立良好关系
圣经给我们的榜样就是:“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申六7)要把信仰传给孩子,便须与他们有良好关系。父母需要付出时间与孩子相处。彼此建立良好关系后,才可以对孩子作教训,与他们谈论自己所信的耶稣。我们绝不能奢望不把时间投资在孩子身上,便可把他们带到耶稣面前。
近数十年,家庭生活正随社会的急剧转变而变化,例如:“都市化的生活丶父母均出外工作丶高科技发展等风,驱使家庭成员各自有自己的世界,都使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建立,甚至家庭成员的关系彼此也渐趋疏离。
即或如此,我们仍必须努力尝试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若与孩子没有真诚及深厚关系,我们便难以把真理传授给他们。我们或坐丶或行在路上丶或躺下丶或起来,都必须殷勤教导他们认识主。换句话说,神希望我们藉任何的接触,来教导子女认识神的真理,即使是在属世的环境中。
虽然以今天的生活环境来说,花时间与孩子相处比以前难得多,但这是必须的事。即或要我们付出额外的努力,仍要设法和他们拉近距离,进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他们建立巩固的关系。你可与孩子“约会”,跟他们谈近况;又可在孩子上床时,悄悄地进入他的房间,坐在他床边,与他闲聊片刻;也可偶尔与孩子一起做点事,以致有更多机会与孩子交谈。我认识一位父亲,他为了要与女儿有更多的时间共处,便在后院与女儿种了一个小小菜园。良好的亲子关系,可建立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上。
二丶要有以身作则的榜样
透过榜样,把信仰传给下一代。我们若期望孩子记住神的话,便须自己先把神的话语牢记在心,如神所吩咐的:“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申六6)孩子每天都看着我们,身教重于言教。倘若我们要培养孩子坚强的灵命,自己必须先有坚强和充满活力的灵命。每天为孩子祷告,更要与他们一起祷告,把我们心中的盼望告诉神,求神“藉着圣灵赐给你(他)们力量,使你(他)们内在的生命强壮起来。又祈求基督,藉着你(他)们的信心,住在你(他)们心里,使你(他)们在祂的爱中有根有基。”(弗三16至17现代中文译本)
让信仰世代相传,最佳途径莫如靠主耶稣改变我们的生命。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在孩子面前十全十美,这是不可能的。不过生命中所流露的坦诚,较虚假的完美有感染力。
一位曾在少年期离开教会,在信仰上迷失多年的姊妹,回转后说,她的基督徒父母做错了一件事,就是从不与孩子分享他们的信仰历程,从来不提及他们自己的挣扎。“我从未听过他们谈及对罪的挣扎和在阅读什么书,又或他们在主日学里学到什么。我童年时,从不觉得父母的信仰是真实的。我只知道他们每主日上教会,却感受不到他们活在信仰中。也许这是一般基督徒父母常犯的错误,不觉得坦诚能帮助孩子成长。尤其有关属灵上的事。”
坦白地谈到自己的弱点,有助我们向孩子认错。JoshMcDowell曾写道:“我和妻子从加州搬来德州,15岁的女儿对新环境感不适应。一个晚上,女儿就她的不适应表达了意见,我听后很不悦,冲口而出说了一些颇令她难受的话。
“后来她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也上床就寝。过了15分钟,妻子进来,叫醒我,说:‘你要向女儿道歉,你刚才说话伤了她。’我在半睡半醒中(也在维护自尊中)对妻子说:‘明早再说。’妻子却坚持说:‘不行,你一定要现在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
我无奈爬起床来,披了睡袍,走到女儿房间,向她道歉,承认自己说话太重,不应该。我的坦诚虽然叫我心中不好受,却大大拉近了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比我做任何事更见效。”
这正是我们的孩子一直想看见的榜样:以真诚而不掩饰的生命,把信仰传给孩子。
三丶与子女分享真理
藉教导把信仰传给下一代。要为孩子灌输巩固的信仰基础,作父母的需要委身于“殷勤教训”丶随时随地与子女“谈论”,把神话语“写”下来,引导孩子学习神的真理(参申六5至9)。以前农业社会中,父母常和孩子们一同在田间丶在厨房里劳动,有很多机会和孩子交谈,用神的话教导他们。孩子常和父母在一起,亦有机会看到父亲如何抗拒罪的诱惑,并听到母亲如何向父神祷告。现在的孩子,每日除了上课外,活动频繁,如学绘画丶打球丶钢琴丶芭蕾舞等,但这不表示作父母的就可放弃信仰的传递。刚好相反,孩子这样忙碌地生活,正代表我们需要更努力争取机会教导和培养孩子对神的信心。
1.教导:当我们教导孩子认识基督的真理时,一定要能善用资源。不要只管自己制造学习环境,也要把教会活动和属灵的团体生活列为子女学习真理的渠道之一,让孩子可以透过教会的主日学丶青少年团契等群体生活,得到信仰与属灵生命上的支援,使孩子在一个充满基督真理的群体长大;同时,父母也不能将教导孩子认识真理的责任全推卸给教会。我们的先祖便曾提醒我们,在育养子女时“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六4下)。
2.训练:训练与教导孩子两者同等重要。我们不但要把他们需要知道的真理告诉他们,我们也要帮助他们把真理活出来。即使孩子年纪还小,仍可教他们作简短的祷告,引导他们学习为朋友丶为家人代祷,让他们感受当中代求的喜乐与荣幸。
孩子稍长大,可训练他们在家庭礼拜中带领灵修,并学习教导弟妹认识真理。青少年阶段的子女可训练他们做少年团契导师,让他们学习带领少年查经班,训练他们服事社区穷人。基督徒父母丶祖父母丶牧者丶老师以及青年工作者等,都可透过与孩子一起事奉和活动,叫他们看见我们如何活出基督的信仰。
把信仰传给下一代是十分重要的事。无论你事业如何有成,在教会参加过多少事奉和查经班,甚至讲过多少道,仍比不上你把信仰传给下一代来的重要。
愿神帮助我们,也愿意有一天,有人对我们说,当他们还是孩童时,他们如何因着我们的影响信了主。就如使徒保罗对提摩太说:“我记得你那纯真的信心,就是你外祖母罗绮和你母亲友妮基所有的那种信心。她们的信心,我相信你也有了。”(提后一5,现代中文译本)
让孩子可以透过教会主日学丶青少年团契等群体生活,得到信仰与属灵生命上的支援,使孩子在一个充满基督真理的群体长大。
原载传双月刊第139期(中国信徒布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