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内
海外
社会
祷告 学习 进深 资源 文艺 诗歌 小品 笑话 |
福音
初信
讲章
资料
见证 科学信仰 疑难问答 音乐 小羊 赞美 天韵 |
舞蹈
广播剧
祷告吧
生活 感悟 妙语 心灵 圣经 在线圣经 圣经朗读 |
生活
恩典
亲子
婚姻
讲道 吴勇 宏洁 崇荣 教堂 每日灵粮 恩典365 |
在线祷告
欢迎投稿 在线查经 老版网站 奉献支持 基督书库 |
42岁的基督徒曹百成,在河南支建矿难中带领获救的69名矿工在地下祷告,最后一个走出矿井。
推荐昝爱宗弟兄的文章:
美好见证:《南方周末》封面报道见证基督荣耀
昝爱宗
8月9日,由党报控制的《南方周末》刊登封面专题文章:《最漫长的三天——河南支建煤矿69名矿工井下生死76小时》。这篇报道被不少读者称为"看完之后满眼是泪"。互联网在转载新闻的时候还使用了"奇迹!69个遇难矿工全部生还"的标题。8月8日《广州日报》刊登记者廖杰华、高鹤涛、乔军伟的报道,一直在追问是"是什么炼就了这个中国'煤矿救援史上的奇迹'"。更为奇妙的是,《南方周末》报第一次将普通的69名矿工的照片一一刊登在封面上,因为这69个人都已经得救。到底谁是他们的施恩者呢?我们看到矿工的说法:他们想到了上帝,并在黑暗中祈祷,不少人也跟着跪地祷告。从7月29日8点30分到8月1日12点45分,在河南陕县发生的这76个小时矿难救援事件,见证了基督的荣耀。南方周末记者苏岭的报道这样写道:7月29日,黑暗的矿井下,信基督教的矿工曹百成和吉先法的哥哥吉万年在高飞身旁跪地,双手合十,祈祷上帝"救大家",不久人群中便哭出声来。7月31日晚上,23岁的最年轻矿工高飞跟着所有人哭了。他想到了父母,暗恋的姑娘的样子也在脑中闪过。曹百成和吉万年照旧跪地做了十多分钟的祈祷。不少人莫名地跟着他们一起祷告,包括高飞。8月1日12点45分,矿工曹百成出井:"我是曹百成,我是最后一个出来的。"矿工曹百成是基督徒,而吉先法的哥哥吉万年,理应称为慕道友。曹百成的行为见证了基督徒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荣耀上帝,而且基督徒的信心还是最坚固的,他最后一个出来,见证所有的69名矿工兄弟都得救了。当然,当地政府在救援时付出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理所当然的,更是值得称道的。上帝与我们同在,这应该是曹百成弟兄和在黑暗中一同等待救援的众兄弟的信心所在。上帝是万能的,上帝的施恩使遇险的人员中有一个信靠上帝的基督徒,上帝拣选了信靠他的子民,他的子民因此得救。这就是千真万确的,就是信实。当时在黑暗的井下,为了安定人心,基督徒曹百成说:"只要有风就死不了,饿上三五天,没事。"曹百成还安慰众矿工,"不要乱,不要乱!各队负责各队,按顺序手拉手地出去。"情绪稳定后,他喊住自己的人,"咱们队的人必须听我的话,走最后,我走在咱们队伍的最后。只要我还在,兄弟们就都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最后,都在。一个都没有少。他们得救了。42岁的曹百成是这次井下开拓队的副队长。中央电视台在报道这个新闻的时候用了《中国骄傲》这样的标题,报道这样介绍:"42岁的曹百成是本次大营救中救出的最后一个矿工,他是开拓队副队长。也是带领井下69名矿工与危险作斗争,密切配合地面救援工作的带头人。"开拓队副队长曹百成面对中央电视台的电视镜头这样说:"我给工人承诺过,就是有我在,你们都在,只有我亡,你们才能亡,我不亡你们也亡不了。"看看,这就是中国一名基督徒的坚定的话语,正是他的信心,他和68名矿工都得救了,为基督徒传福音增添了一个美好的见证。得救3天后,69名矿工全部康复出院。69个鲜活的生命,69个温馨的家庭,与之联系的数百个家庭都因此得到安慰。8月8日的《广州日报》还专门刊登了得救了的基督徒曹百成一家喜乐的合影照片。而在地球的另外一端,8月10日美国美犹他州也发生了煤矿矿难,六名矿工被困,我看到网络上的新闻照片是矿区民众为他们举行烛光守夜祈祷,愿上帝施恩使他们得救。目前当地政府正全力营救被困矿工,愿上帝的慈爱眷顾他们,施恩他们,使他们早日得救。8月9日香港《亚洲时报》还报道了一个好消息:每天增长一万人,中国将成全球最多基督徒国家。该文援引美国《天主教国家纪事报》(NationalCatholic Reporter)的资深记者艾伦(JohnAllen)发表的一篇令人震惊的报道,指每天有1万个中国人成为基督徒,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有多达2亿基督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社区、兼历史上最强大的传教力量。如果今年你只想读一条中国新闻,那么一定会是这条。上帝的施恩就是慈爱,上帝赐福给我们,就是让我们信靠他,白白地享受至高者赐予的福分,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附:南方周末报道"最漫长的三天"网址: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809/xw/tb/200708090001.asp
附:《广州日报》的新闻照片网址: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08/08/content_23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