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西的经历看侍奉
经文:后来摩西长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里,看他们的重担,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第二天他出去,见有两个希伯来人争斗,就对那欺负人的说:“你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那人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难道你要杀我,像杀那埃及人吗?”摩西便惧怕,说:“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法老听见这事,就想杀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埃2:11-15) 摩西对神说:“我是什么人,竟能去见法老,将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呢?”(埃3:11) 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 以后以色列中再没有兴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华面对面所认识的。(申34: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此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其工具锋利。比喻人若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人生而皆有使命和梦想,“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1:26)然而人对使命和梦想的认知往往会受到这个快捷的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受影响,人们往往不注重“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而直接就要进入到“善其事”的荣誉,这样子的结果只会是事倍功半,而不是事半功倍。 我们选择摩西作为代表,探讨成功完成使命与梦想的法则。摩西在世120年,“摩西死的时候年一百二十岁。眼目没有昏花,精神没有衰败。”(申34:7)摩西120年的人生,可平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40年,他被法老的女儿收为养子,在王宫中享尽荣华富贵“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徒7:22)第二阶段的40年,因打死了与希伯来人争斗的埃及人而逃至米甸的旷野,其间娶妻养子、在旷野中帮岳父牧养羊群,可谓是经历山穷水尽历经了人世间的冷暖。第三阶段的40年,他奉上帝的名虽经历了无数的拦阻但硬是在刚硬的法老面前把数十万的以色列人浩浩荡荡的带出了为奴的埃及,成功塑造了以色列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本性。从摩西人生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三阶段明显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日子;当然第三阶段的辉煌,是不是意味着第一、第二人生阶段就颓废或无所作用了?不全是!我想正是有第一、第二阶段的预备,才成就了第三阶段的辉煌;虽成效不同,但关联紧密。我们可以粗略谈谈,摩西以下的几种的改变。 首先,由一个做事鲁莽的人,变成一个柔和谦卑的人。前四十年的摩西虽然学了埃及人的一切学问,说话行事都有能力,但在为人处世的分寸上却拿捏的不够稳。圣经对青年时期的摩西并没有多少着墨,唯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见一个埃及人打希伯来人的一个弟兄。他左右观看,见没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埃2:11-12)这样的介绍可以很直接的体现出摩西具有很强的怜悯同情之心且对自己的民族具有比较强的认同感,但美中不足的是,他明显的缺少了做大事的谋略之情。他有勇无谋地在埃及王的眼皮底下杀死了一个埃及人,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最终因叛国而落荒逃亡至米甸的旷野。我们再看看老年的摩西,“摩西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民12:3),这是对第三阶段摩西性格的描述,会发现前后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学了埃及人的一切学问,说话行事都有能力”换成了“为人极其谦和,胜过世上的众人。”。“极其谦和”代替了“一切学问”,很好的反映了晚年摩西做人处事的智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很奇怪大学之道不在于拥有多少学问,而在于培养内在的至高性情,是先在于培养“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而后才是“齐家、兴国、平天下”。初出茅庐的摩西虽拥有非凡的学问,但缺乏过人的情商。笔者在大学读书的时候非常敬重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授,虽然上课时口齿不清但全班的人还是很喜欢听他的课,原因是他不仅会教书且有智慧,不仅有阅历且还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这种境界或许正是“此于至善”的地步。 其次,由一个自我意识膨胀,变成一个凡事被神占领的人。第一阶段的摩西,“他左右观看,看见没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摩西以为学了埃及人的一切学问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依靠自己或自己的拳头帮助同胞脱离苦海了,这显然是自信心爆棚有着舍我其谁的气概。(埃2:12)而第二阶段的摩西,在旷野漂流四十年后,我们会发现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已丧失遗尽,取而代之的是抑郁寡欢、优柔寡断,甚至有了自卑感“摩西对耶和华说:‘主啊,我素日是不能言的人,就是你对仆人说话以后,也是这样,我本是拙口奔舌的。’”(埃4:10) 第一阶段的摩西自信心爆棚,第二阶段的摩西却充满着自卑感,反差何其之大。摩西的这钟由高亢转向自卑的表现都是神所不喜欢的,神喜欢的是以神为中心的为人处世之态度。我们会看到第三阶段的摩西就是这样,他凡事以神为中心,不卑不亢,完全按照神的要求制作帐幕、按照神的启示颁布律法、按照神的吩咐审判以色列民。按此来说雅各的人生也可以分为三阶段。前两个阶段的特点是‘抓’,抓长子的名分、抓祝福、抓妻子、抓财产,但第三阶段却是历经人世间沧桑后转而以神为中心,“于是以色列(或作“扶着杖头”)在床头上敬拜神。”(创47:31) 最后,由一个没有宗教生活体验,变成一个凡事求问神的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在摩西前两个人生阶段中,很难找到摩西有什么样的宗教生活。我想在前两个人生阶段中摩西虽然会知晓耶和华上帝,但那可能只是自己民族的上帝,与自己却是没有多大的关系“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这荆棘为何没有烧毁呢?’”、“我是你父亲的神,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埃3:36)却没有说是摩西的神。摩西可能自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只是带领以色列人出为奴隶之地的埃及,到迦南地过幸福的日子;但神却不是这样,神的目的不但要以色列人出为奴隶之地的埃及,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要以色列人建立以神为中心的国家,而这一切的前提只能是带领的人明白神的旨意。第三阶段的摩西就具备了这种特质,比如四十天在山上与神对话、与亚玛利人争战等。 宗教体验,对于基督徒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台湾神学家沈介山在他的《信徒神学》一书中提到,基督徒整全的信仰需要具备三项要素。一是,要有客观的真理认识,因为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客观的真理之上;二是,要有主观的经验,要在生命中确实经历到神的同在、赦免、安慰等;第三,要有外在的宗教的生活,这是与主观的经验相铺想成的,我们在外在要有我们的宗教信仰表现,比如礼拜天参加聚会、祷告等。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上天将要赐予重大责任在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经历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完成使命与梦想的必然法则,摩西如此,雅各如此,我们也应当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