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与浪子(2)
他住在一家旅馆里,没有职业,钱花完了,生活无法维持,无路可走。几次想到要回家去,二三个夜晚,他来到家门外,徘徊着,又没有勇气去叩门,站了许久,垂头丧气地走了。第四晚,他去推推那几个窗户,想找一个没关的窗户爬进去,但又失望了。他又回到门口想要敲门,但又不好意思,几次抬起手来,又都缩了回去。
环境使他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债务一直逼着他,他不得不回家,鼓起勇气,伸出颤抖的手去叩门。奇怪,他的手一碰到门上,门立即开了,原来门是虚掩着,并没有关。他轻轻地走进去,见父亲还坐在灯下看书,他觉得有点尴尬,一时寻不着合适的话,硬着头皮说:“夜已深了,门为什么不关,贼进来了怎么办?”他父亲一见儿子回来,喜得掉泪花:“儿啊,你离家那天,我们的家门从来没有关过,我与你妈妈只怕你回来不好意思叩门,所以每晚都将门开着,感谢主,现在你回来了。”这是现代版的浪子回家的故事。
我们回到圣经的记载,自从浪子离家出走后,我们可想而知父亲心中所有的伤痛和渴望。他天天盼望着儿子回家,吃不下,睡不着,许多时候在梦中梦见儿子受冻挨饿,被人欺辱。圣经对浪子回家,父子相见的那一刻记载的十分具体,也描述的十分感人。不是浪子先看见父亲,而是父亲先看见浪子。圣经这样记载:“相距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短短数语,把父亲切切盼望儿子回家之心,见到儿子时那激动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弟兄姐妹,如果你认为自己是远离神的浪子。那么,请你起来,到你天父那里去,他就要在相距还远的时候迎接你。只要你以悔改的心向他走进一步,他就要急忙以无穷慈爱的膀臂怀抱你。
父亲对浪子的饶恕与接纳,使得浪子万分愧疚,用已经准备好的话向父亲认错:“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似乎浪子还没有说完,就被父亲打断了说话,因为父亲不愿看到儿子这样贬低自己的身份。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上;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路15:22—24)父亲不愿意别人轻看他的小儿子。袍子、戒指、鞋子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是儿子身份的体现,主人地位的代表。在犹太人的习惯中,只有在家中有重大的喜事,才会宰牛犊摆宴席。可以看出儿子的回家,父亲是何等的喜悦和重视。
三、家中浪子的生气
浪子回家,父亲高兴、仆人快活,该是合家欢庆。可是,有一个人不大高兴,他就是父亲的大儿子,小儿子的哥哥。当浪子回到家里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时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回来了,你父亲因为他无病无灾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弟兄姐妹,大儿子为什么会生气呢?从他的话语里来看似乎有理,“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进了你的产业,他以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路15:29—30)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知道大儿子其实是家中的浪子。
原因之一,大儿子没有体贴父亲的心意。大儿子虽然整天与父亲朝夕相处,但他从来没有分担父亲对那失丧者的焦虑和守候。他似乎从来没有顾及父亲的心事。当小儿子离家出走后,父亲从来没有得到大儿子一句安慰的话;父亲最大的心事就是放心不下小儿子,但大儿子却对此不闻不问。小儿子回家,对父亲来说是何等大的喜事,但是由于大儿子没有忧父亲之忧,当然也不会乐父亲之乐。大儿子人虽在父亲身边,心却远离了父亲,难道不可以说他是家中的浪子。儿子若不体贴父亲的心意,他就是浪子。同样,一个基督徒若不体贴天父的心意,他也是浪子,单用嘴唇的亲近是神所不喜悦的。耶和华神曾藉先知以赛亚预言说:“这百姓用嘴唇亲近我,心却远离我。”神所要的是什么呢?箴言23:26节说:“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
原因之二,大儿子在父家里的心态不正确。从他埋怨的话语中可以得知:他认为自己在父家里的生活似乎是没有酬劳的服役,而刚回来的浪子却得到了优厚的待遇,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他生气的原因。他的话显明他向来是以雇工的精神而不是以儿子的精神服务的;他的话也说明他之所以放弃罪中之乐,原是为了所应得的财利。如今他的兄弟既要在分享父亲的恩赐,大儿子便认为自己受委屈了。他嫉恨他兄弟所得的恩宠。他竟然不肯承认他的兄弟,在他父亲面前冷酷地说:“你这个儿子”。虽然如此,父亲还是和蔼地对待大儿子,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儿子对于父亲的劝告到底有没有接受,耶稣没有讲下去,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当时这个比喻正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写照,其结果如何,却要要听众自己来决定。
四、浪子比喻的背景
耶稣所讲的这个比喻中的人物,其实在现实中确有所指。大儿子代表耶稣时代那些不肯悔改的犹太人,以及各时代中轻看他人为税吏和罪人的“法利赛人”。他们因为自己既没有在罪恶中纵情恣欲,便自以为义。耶稣基督根据他们自己的立场对付这些吹毛求疵的人。他们如同比喻中的大儿子,曾经享受上帝所赐的特权。他们自称是上帝家里的儿子,却表现着雇工的精神。他们做工不是出于爱,乃是为了要获得赏赐。在他们看来上帝是一个苛刻的工头。他们看见基督邀请税吏和罪人来白白领受他的恩典——这恩典就是拉比们希望单借功劳和苦修得来的——他们便大为不悦。那使父亲的心中充满喜乐的浪子回头,反倒激起了他们的嫉妒。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