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咚咚以后的中国好声音(2)
皇帝担心自己信息蔽塞,不了解下情,需要臣下多提建议,就像今天的中央领导需要读记者们的《内参》,需要听研究员们的论述,或者上互联网,了解网民们的意见。这是“鼓声咚咚”的现代化。 另外一方面,百姓喊冤的“登闻鼓”。 “冤”字在中国文字里,是象形文字,上面是个罩子,下面是个兔子,把兔子罩住,兔子被困其中,当然无无辜,正好叫做“冤”。如今小百姓变成兔子,无法兔脱,又喊不上去,统治者“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和谐美梦,自然就大大打折扣。 古民多不会写字,有什么冤情,就到衙门前敲打鼓,县令就升堂,“咚咚——咚咚——”“威武——”,或者看见某某大爷坐轿子路过某地,就高声呼喊“青天大老爷,小人冤枉啊” 类似于今天中国大陆的信访制度,只是你怎么喊冤,除非诬告别人,成为“重打四十大板”的刁民,没有现代社会的“被精神病”“跨省追捕喊冤者。”这是“鼓声咚咚”在当下中国的荒腔走板。 三 我至今还记得,那带着北方口音的男男女女,穿街走巷地要饭、带着一面小鼓,唱着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 明朝末年有一个进士叫贾凫西,他不愿意成为满清z /-府的公务员,深入民间生活,为民间谱写鼓词: 忠臣孝子是冤家, 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鼓声咚咚,变为一种对黑暗势力的抗议,一种对人世界堕落的沉痛悲愤,不再是庙堂的谏言,不再是可怜兮兮的小人有冤,不再是节日的装潢,不再是民间的娱乐,而是一种苦难生命的流露。 它难道不是中国好声音?! 四 在中华民族的起源之地:河南,一个被多数国人讥笑的落后省份,一个为发达地区提供农民工的中原地区。 这三十多年来,很少看见从河南跑到其它省份的乞丐了,我一个朋友是河南的女婿,告诉我,逢年过节,他岳家的小镇上经常会演出各种河南地方戏,少不了锣鸣声声,鼓槌咚咚。经济的发展,使得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并有少数人捍卫着先富起来的有利位置。 但是鼓声咚咚的中国之音,没有停止,它们转化为网络维权的抗议声,此起彼伏;它们更新成为一种寻求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政见异议,它们也转化成为来自天国的福音和史无前有的大爱: 鼓声咚咚的中国之音,弃绝了对人的幻想,弃绝了对权贵的依赖,弃绝了民间的迷信,也弃绝了个人命运的苦毒和哀怨,变为一种祈祷和赞美: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