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断片的丰碑.
【小记】:真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对这篇写于四个月前的文章做了大尺度的修改。这个过程自己再次受益,感谢主! ——史铁生创作随谈 断片并非碎片,更非整体的碎屑,而是对思想的深犁,生命的切片、真理的贴近。这让它从散文、随笔中被分别为圣。对散文而言,它是人间生活和世俗情感的超越;对随笔而言,它更是荆轲刺秦前慷慨而勇敢的舍命挺进。籍着文字的幽光,挺进,挺进,向着真理和思想的长阔深高。故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说:“真正的断片,是举隅物,是时间的宠物。”是的,它看似无招胜有招,无情胜有情,于无声处听惊雷,胜却落红无数。 在高潮中,史铁生经历了他和断片的至亲至密。 尽管《论语》一类的著作从文体写作的角度,可谓优秀的断片,但中国的历史和语境并不利于断片的持续发流与丰茂,因断片的本质乃是在对生命真理的不断追问和探寻,是思想朝向至善至高的不停出发和飞翔。蒋蓝在其《一个随笔主义的世界观》中写到:“断片特指古希腊以降的一种思想性文体。从古罗马的奥勒留《沉思录》,到留基伯、奥维德的断片文献,从帕斯卡《思想录》到尼采《查拉斯图特拉》,从施勒格尔《雅典娜神殿》到利希腾伯格的《箴言集》再到俄罗斯的“狂人”罗扎洛夫的大量断片,体现出思想大于文学的特点”。 思想大于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更纯粹的文学,从虚构中脱离,从写实中升华,从而为写作提供了编码程序,为阅读暗示了解码方式。蒋蓝说断片“往往是在思者毫无准备的情形下光临的,它总是以缓慢的姿态出现,让思者松弛下来,准备好盛接它的器皿。它以一个形象、一个反诘、一个断片的彰显来还原我们渴求的形象。时间被劝化了,空间柔软而浑圆,思想得以打开,使黑暗进一步黑下去,黑得雪亮;思想使光进一步纯粹,就像刃口上飘过的细雪……” 然而越是思想、追寻,越发现全面真理的不可能抵达,它似乎处在一种运动中的开放状态,永远吸引着作者灵感附体如磁铁般去指寻那真理之光。在此过程中,思想的绽放和真理的闪现得通过它最“对位”的文体来表达。因文体之变,宛如兵器之于技艺的重要——“断片”那么自然而然地成为史铁生写作的朝觐路上的木掌,逾越天堑与恢弘叙事之间的钢丝——《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信与问》、《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原罪·宿命》、《病隙碎笔》、《扶轮问路》、《昼信基督夜信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0年先生去世,史铁生的创作轨迹明显地越来越进入断片的高潮。 在高潮中史铁生经历了他和断片之间的至亲至密:肉身的沉重与生命之丰盈,残疾的局限与思想之丰美,在奇特的张力间满溢上帝的恩宠,铸就断片的丰碑。这座丰碑,只能是属于他,断片的丰碑!史铁生著作丰厚,文学形式中的各类文体如精通十八般武艺的好手,多有出手且招招不俗。但无论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在他使用过文学体裁里面都内涵并闪耀着“史铁生标记性”的光芒——那种断片才有的思想的深犁,生命智慧如彩虹般的迷光。他曾笑着说:“许多人都把我写的《病隙碎笔》当成加入基督教的申请书了,呵呵。”虽然在名义上他没有进入任何宗教,但他的精神如教徒般虔诚,探寻如修士般深邃。尤其他对苦难与信心,命运与勇敢,智慧与价值等的透解,恍然是隐修多年的沙漠教父们的灵修力作。 由此蕴藉在文字中的一片片生命仰止的飞光,史铁生成为了史铁生:不禁于轮椅病室,灵魂常常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他,观世间万象,洞人生真谛,或高处着眼,或幽处执著。或许他此时正在天上笑曰:作家、思想者、哲学家等尘世的标签不要往我身上贴。若真的喜欢我,觉得我尚有价值,就循着我思想的轨迹,生命的气息,静静地读过来吧。断片从来不断,因为生命永存,爱无止息,“死是不可能的”(史铁生语)!在如此清心的创作历程中,可能史铁生自己并没有想要竖立某种标竿。然恰恰是这种心无旁骛,至真至情,一生倾力于思考,探索,言语,以致在文g e后三十年的中国文学创作中他成了一个“异数”,不合流、不迎众,不扯虎皮、不立山头。他甚至说“不要跟我谈文学,我就是在写作。”老老实实地书写,诚诚实实地求问。主耶稣说“叩门就开门,寻找就寻见。”难怪他拥有了读者由衷的感动,朋友们打心眼的佩服,以及从天上而来的冠冕与奖赏。 相信很多年以后,不单是写作者们,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者、情感辅导者、宗教徒、甚至民zh u人士、公共知识分子等都能从不同的维度向史铁生和史铁生的断片进发,涌进蕴藏黄金的富矿山脉——当人们沉下来叩问社会的公义、生命的意义、爱情的灵魂、信仰的价值、思想的高度与广度;当人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体的试验性做梳理追溯时,依旧会扼腕惊叹:一座断片的丰碑静静地在那里,并且早就在那里。不仅可以一再淘金,而且不断有更新的发现。 中国式断片的丰碑,在安静的光中等待。 为何要加上“中国式断片”?就像诺奖评委和世界上各路读者的品鉴一样,不仅看到作品思想的普世性和尊严性,也窥见其独特个性和民族文化性。就汉语的断片写作而言,从张申府的《所思》到鲁迅的《热风》,从萌萌的《升腾与坠落》到陈家琪的《人生天地间》,思想的彰显与意象的深植逐渐达到了相对的均衡。其间的史铁生于沉静间集大成,读书广博,思路开阔而行文潇洒。既有西方文学的理性、宏大、准确之美,又不乏中国文学的细腻幽微、韵致浪漫。无论飘雪的午后还是向晚的灯下,细品史铁生的文字,恍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又仿佛魏晋风骨、唐韵宛存,亦可挽住宋词清香、元曲衣襟,且和明清散文小酌,民国文白流芳。 具体而言,史铁生善以微见真——在崇尚人伦和自然启示的国度,生活的细节、细微的脉动更能闪烁真性真理的吉光片羽:“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结尾一段)每读到此处都双泪潸然,活下去,好好活下去,没有比这更深刻、更有力量的了!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