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经文:传1∶1--11,12∶1--2,13-14 我所选取的是《传道书》中的三处经文。传统认为《传道书》是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所作。作者凭他智慧的眼光和饱经世事的苦乐所得来的知识,为我们分析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首先站在“日光之下”,完全从世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人生,他给人生打了一个大问号:“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接着,他又站在“日光之上”,以信心的眼光来分析人生,结果就不一样了。作者认为世人如果记念造物主,敬畏神献上自己、远离恶事、追求圣洁、充满爱心,在世过以神为中心的生活,那么人生就是美好快乐的享受,这样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人生。 面对作者列出的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处境,我们要思想,日光之下的人生真的虚空吗?真的毫无益处吗?还是作者写这段话的时候,有他当时要针对的时代背景和隐藏在经文背后的深意?《传道书》中前半部分存在的虚空观念,意在把已经远离上帝或正在渐渐远离上帝的以色列人,从这致命的错误中唤醒,并且挽救回来,是在警告以色列人,不要因太热衷于这个时代而忘却了去敬拜与记念永恒的创造之主。今天作为一个神学生,我的人生观是什么?是止于拥有日光之下的人生观呢?还是认为拥有日光之下的人生观还不够,还应去追求日光之上的人生观呢? 一、日光之下的人生观 人忙碌的事情多了,必然会觉得劳苦愁烦,所以在劳苦愁烦的人生中,转向神,与神建立密切的关系,而且听命于他,比日光之下任何事业都重要。因为物质生活的追逐,往往招致精神上的困扰,财富的贪爱必使心灵贫乏。物质不能填满精神的虚空(传5∶10--12),其实财富的价值是相对的,它未必带给人满足和安全,可能反倒带来烦恼甚至病患。财富增多了,感官方面满足了,精神却增生困扰。物质给予人逸乐,权势给予人虚荣,但这一切往往给予心灵的却是无比的重担。 正因为日光之下的人生会有劳苦愁烦,所以主耶稣呼召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今天我们都是走在生命路上的天路客,我们一切的忧愁重担主已担当,所以在现实的劳苦愁烦中,我们不要担心与绝望,要对神有一颗倚靠的心。凡事交托、凡事仰望,从日光之下的劳苦愁烦中解脱出来。 2.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说到人生的短暂,我们都深有体会,人生过得太快了。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会发现十几年,二十几年前发生过的事情,仿佛就在昨天。神人摩西在《诗篇》九十篇中感慨地说:“在你看来,千年如已过的昨日,又如夜间的一更。你叫他们如水冲去,他们如睡一觉。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我们经过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人生快如白驹过隙,其中又充满了诸多无定的因素,面对这些,存在主义者对生存的意义发生了怀疑,由焦虑至失望,由失望至恐惧,即使倡导以勇气去面对事实,也只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应付方法。所以有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成功人士在达到自己人生辉煌顶点的时候,反而抑郁与彷徨了,更有些人因为走不出这些心灵的黑暗历程而选择了自杀的道路。如诗人海子、作家三毛、北京大学的教授余虹(去年自杀,年仅40多岁)等等。据调查说,本世纪最大的杀手是抑郁症。人的精神上只有倍受折磨陷入困境才会自杀,因为他们(她们)跨不过心灵中的那道黑暗。为什么跨不过?其中原因之一,我想就是因为没有信仰之光的照耀与指引。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们只有接受主耶稣真光的引领,才能冲破生命中的黑暗,踏上光明的生命历程。 日光之下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日光之下的人生是美好的,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把人安置在其中,是为了让人来享受这世界的美好。日光之下的人生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所有要实现的理想与愿望,必须用今生来完成。有很多人用短暂的人生,铸就了辉煌的事业,为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活出了真善美的见证,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