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意更新的路上
经文:罗马书12:1~2 前言
我们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是怎麽形成的?来自我们生活的处境,就是那些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群体,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环境。在这些群体中,我们学习也受其所影响,然后在过程中不断建构自己觉得有价值的、值得为之付出的,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现在我想邀请兄姐一起思想两个问题:1.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吗?自己有价值的原因是?或者,2.我对于自己存在价值有些地方不太肯定、有所怀疑,那原因又是甚麽?
价值观深深地影响了一个人生命的存在状态,以及生活方式与态度。保罗就是圣经中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保罗曾这样说:「我出生后第八天受割礼;我是以色列族、便雅悯支派的人,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就律法说,我是法利赛人;就热心说,我是迫害教会的;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责的。」(腓3:5~6)保罗在表达甚麽?表达他原来的价值观,统统是他所处的群体,以色列人所看为美好的。是血统正统,懂律法并且守律法,甚至他做的不仅如此,他还将当时他认为违背律法的人,就是基督徒们,想尽办法逮捕他们。曾经,他是透过这些他所相信的、他所投身的事情,活出他的价值观。但是,后来因为某个人,他竟然把原来这些他看作最重要的,统统变得不重要了。他说:「只是我先前以为对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的缘故而当作是有损的。不但如此,我已把万事当作是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腓3:7~8a)那个使他的价值观产生极大改变,以致于整个人生方向都改变了的对象是-「耶稣」,不仅是别人所认识的耶稣,保罗说是「我主」基督耶稣。「我的主」、我的主人,我的首要,我的价值根基,不再是血统、背景、教育程度、热心做甚麽事,而是主耶稣基督。
这个发现对保罗来说,太重要了,也太宝贵了。以致于后来保罗的人生开始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他用剩下的生命只做一件事,就是与人分享这位他生命中的至宝-耶稣基督。他旅行各地传讲耶稣,并透过写信传扬耶稣,罗马书是这些书信中的其中一封。那罗马书的收件者-罗马教会,当时是在甚麽样的处境下,以致保罗要写这封信给他们呢?
一、看起来不能撼动的帝国主义价值观
保罗在第三次宣教旅行时,在哥林多停留期间(主后57年)写了罗马书。当时的罗马是罗马帝国的思想、政zh i、经济及文化中心。罗马帝国的历史是这样的:主前753年,原是以罗马为中心的一个小城邦,历经二百四十三年、七个王,然后在主前510年改行共和政体,并且开始扩张国土,逐渐的占领了义大利的全境,再取得了西西里等三岛及西班牙、北非的迦太基和其属地后,罗马就在地中海的西部称雄,然后进军东方,陆续战胜叙利亚、马其顿…等。自主前27 年起,奥古斯都被推举为皇帝后,罗马就进入了帝国时代。所以,当保罗写信给罗马地区的教会时,罗马已经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称霸地中海四周围的强大帝国了。这个以军事力量不断扩充领土幅员的罗马帝国,以皇帝统治为权力中心的罗马帝国,会带出甚麽样的价值观呢?
1.以强大的军力/经济为傲:这个靠军事力量征服他者、扩张领土的帝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傲,也以拥有更多经济资源为自身价值之所在。2.追求个人的优越与成就:靠武力征服来获取强大繁荣的价值建立模式,也影响到社会层面,就是人们致力于追求个人的优越与成就。3.以赞助人/被赞助人的关系定义人的尊卑:进一步来说,于是整个社会建立在拥有权力的赞助人(像是皇帝)、与没有权力的被赞助人的关系之中。不杰出的、没有取得权力地位的,完全要仰赖这些拥有大权者的恩惠来生活。换句话说,权力完全不对等的赞助人与被赞助人的尊卑关系,透过帝国主义的刻意催化,深深地烙印在罗马帝国的百姓心中。
在这种帝国主义价值观所强势主导的社会中,对教会有甚麽影响呢?主后49年,在罗马的犹太人与犹太基督徒曾因为信仰的缘故发生冲突,为了平息骚动,革老丢皇帝下令将犹太人逐出罗马。但五年后,换尼禄做皇帝时,撤消了这个命令,犹太人又回到罗马。于是,在犹太基督徒离开罗马的期间,本来以犹太人为主体的教会变成了以外邦人为大宗的教会。由于这样的背景,当保罗写信给罗马的众教会时,当时教会有一个困境,就是不同背景的基督徒,有着相处上的困难。他们之所以相处困难,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同,不仅是因为背景不同,还加上帝国主义对于这些不同的解读,让这共同的团契生活变得更困难。怎麽说?因着帝国主义推崇个人的优越与成就,那犹太基督徒以自己的希伯来人血统,以及严守摩西律法的行为为傲,以此自觉比外邦基督徒来的优越就不难想像了。犹太基督徒看自己比较优秀,无法与外邦基督徒共处。那外邦基督徒呢?他们也有他们的困难。按着「以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为傲」及「以赞助人/被赞助人的关系定尊卑」的价值观,他们会怎麽看待刚从外地迁居回来的犹太基督徒呢?拜托,谁比较有价值?当然是看谁比较有实力啊?当时罗马教会的状态是外邦基督徒占多数,换句话说,罗马教会是靠外邦基督徒撑起来的,他们是人数多的一方、声音大的一方,这样,谁比较有价值很明显了吧?!如此一来,在两方都看自己比较优越,并以此定义自己价值,看轻对方的情形下,教会怎麽可能和平共处?这是保罗写信给罗马教会时,他们的状态,一种在帝国主义价值观垄罩下,对自己的价值、对弟兄姊妹生命的价值,都处在一种迷网的状态。
二、总有些看起来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在生活中
时空转变,在今日的世界、今日的台湾,我们又生活在甚麽样的价值观里呢?多元,是我们这个世代的特色。所以不可能有单一的答桉来说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但是,我们倒是可以用消极的角度,来发现环绕着自己的价值观在哪里,就是看我们最讨厌甚麽?看不惯甚麽?
前一阵子刚过农历年,过年期间,网路上转贴着一个趣味的统计,这统计是:「过年最怕被问到的十个问题」。结果统计出来前十名包括:「1.甚麽时候要结婚啊?2.有没有男朋友/女朋友啊?3.薪水多少啊?4.年终奖金发多少?5.研究所/国考考得怎麽样?6.何时要买房子?7.甚麽时候生小孩啊?8.在做甚麽工作?9.小朋友在学校考第几名啊?10.不记得我是谁了吗?」观察这些人们最不喜欢的问题,除了涉及隐私外,背后透露出甚麽样的价值观呢?收入、婚姻状态、成就(家庭、学校、社会的成就都包含其中)是社会看待一个人价值的评量标准。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