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是蛇(2)
看来蛇的话还没讲完,女人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抢着要回答了;蛇的成功,就是让女人回答它的话,只要女人愿意跟它对话,它就赢了第一回合了。虽然女人努力要澄清蛇所提出的问题并不很正确,但是与诱惑者对话是很容易落入对方的陷阱中,这也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主题:对付狡猾的诱惑者,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给予机会,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方心中真正的用意。
我们看到女人不但回答,而且是加上了「甚至禁止我们摸它」这句话。看,诱惑者—蛇,它扩大了上帝禁令范围,女人就跟着也夸大了禁令的内容;当蛇说「任何果树的果子」时,女人则是用「甚至禁止我们摸它」来回应,这样蛇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了。我们不清楚女人这句话是否在表示她的不满,至少女人已经跟蛇一样,没有确实认识上帝的话,或是故意曲解上帝的话。
第四至五节:蛇回答:「不见得吧!你们不会死。上帝这样说,因为他知道你们一吃了那果子,眼就开了;你们会像上帝一样能够辨别善恶。」
整个故事的重点就是在这两节经文;
我们注意到这句「不见得吧,你们不会死」,这是一句公然对上帝的话提出反抗、质疑的话;对上帝的话故意不信任,是故意在怀疑上帝的话的真实性。
第五节很清楚地说出蛇的真正用意就是让人离开上帝,它就是告诉人:不必相信上帝的话,因为上帝怕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禁令。
圣经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在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会有痛苦,乃是因为人不再听上帝的话。痛苦的来源就是人不再听上帝的话,喜欢听引诱者的话。而蛇引诱人成功的地方,就是使人脱离了自身的位份,让人幻想到可以达到「会像上帝一样」的境界。这就是人由被造的存在,变成造物者的角色,让人感受到上帝乃是忌妒者,不是真正的造物者!创世记第十一章巴别塔的故事也是用这种方式在表示的。
第六至七节:那女人看见那棵树的果子好看好吃,又能得智慧,就很羡慕。她摘下果子,自己吃了,又给她丈夫吃;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一吃那果子,眼就开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因此,他们编了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盖身体。
看吧,人一想到要跟上帝一样时,人就开始有了反应,而这种反应是积极的;我们看看这一连串的反应:人看那果树上的果子是好看、好吃、又能得智慧,就很羡慕。这些辞句都在表明人内心的一种连续反应,是积极想取得的态度。也就是人开始有了积极态度要反抗上帝的命令。
我们要注意第六节,在这裡说女人除了自己吃以外,她「又给她丈夫吃;她丈夫也吃了」。这句话一直是受到很大的争议;如果说女人是属于男人,怎会在这裡变成女人是男人的主导者呢?而且连对女人所作的事—违抗上帝禁令的事都没有表示意见,或是加以阻止?当蛇在引诱女人时,男人到哪裡去了?全然不知吗?那棵分别善恶的树的果子一定很特别,不然,怎麽去分辨出哪一棵就是该树?若是特别,则男人拿到那棵树的果子时,怎会都没有特别的反应?连串的问题一直在许多读者的心中。我们也许可以这样了解:作者是在表达一个信息,就是真正影响男人的,就是女人!虽然男人一直在掌控着世界,但是真正在背后影响男人的,乃是女人。我们知道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女人为主要教师。我们也可以从这裡看出,作者在一个以男人为文化主流的社会和环境中,他用这种方式在传达另一种不一样的看法—女人才是真正的有影响力的人。
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在说明男人的笔下,似乎有在为男人犯罪的事脱罪之嫌,可是我们知道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上帝的惩罚并没有使男人减轻痛苦,或刑责。在上帝看来,没有阻止,或是拒绝犯罪的发生,同样是犯罪,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共犯结构」。
第七节值得我们注意;我们看到人在吃了那棵果树的果子之后,第一个得到的结果就是并没有如同原先所认知的会死,这正好印证了蛇对人所说的「你们不会死」,而且还证实了蛇所说的「眼就开了」。但是真正的问题乃是在人的眼是开了,可是所看到的乃是人和蛇一样,都是光熘熘的身体,也就是「赤身露体」,亦即狡猾之意。也就是说原来人也跟蛇一样,是那样丑陋的狡猾者啊!
第八至十三节:那天黄昏,他们听见主上帝在园子裡走,就跑到树林中躲起来。但是主上帝呼唤那人:「你在哪裡?」
他回答:「我听见你在园子裡走,就很害怕,躲了起来;因为我赤身露体。」
上帝问:「谁告诉你是光着身体的呢?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吗?」
那人回答:「你给我作伴侣的那女人给我果子,我就吃了。」
主上帝问那女人:「你为甚麽这样做呢?」
她回答:「那蛇诱骗我,所以我吃了。
非常有趣的是犯罪从女人开始,然后男人;但是上帝在审问时,是从男人开始,然后才是女人。我们也发现上帝在审问时,只问男人与女人,并没有问蛇。而蛇却是诱惑人去犯罪的主要首谋者。
「黄昏」,这是以色列人数算时间的开始,也是一天时间的起头,也是前一天时间的结束。我们看到人在这个时候不再是高兴,反而是害怕而躲藏起来,这正好说出人在犯罪前后的不同反应。
「你在哪裡」,这句话是非常典型的一句上帝呼唤人的句子,是呼唤误入歧途的人的声音。而犯罪的人听到这种声音,不是高兴,是害怕,是恐惧,是不安,这些都说出了人与上帝之间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感,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生命之「死」的意义。使徒保罗就是这样在诠释耶稣基督复活的意义;他说人和上帝之间因为罪的缘故有了鸿沟,因此,上帝的爱就是使人因着耶稣基督与祂建立「合宜的关係」(罗马书三:24)。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