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历史文化解经法


这一章,我们要讨论解释圣经的实际的方法,特别是细节性深入的解释必须的门径。

在第一,二章讨论中,读者们也一定会发现我们一再强调客观性的重要,及误解圣经的可能和原因。要达到客观及避免误解,最好的方法莫如从历史文化解经法着手。这方法并不否认圣灵工作的重要,也不是说采用这方法的人一定都会达到同样的结论(我们已谈到了解圣经的过程中有主观因素存在),但是,历史文化解经的途径,起码可以让所有读同一段圣经的人有一个合理的方法去测验出不同的解释到底有多少“客观”的证据支持,找到原来的意思和用意。



I.字句文法的观察

    一、译本

理想上读圣经最好是读原文(希伯来文或希腊文)不过多数人看的都是译本。目前中文圣经译本已有多种,由于原文有多种版本,译本自然也就有差异。

这些差异有时也会出现在通用的和合译本的小字中。例如,约一:19-28这段经文有二个经文问题,第一在24节“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小字写着(或作“那差来的是法利赛人”),第二处在28节“这是在约但河外伯大尼”小字是(有古卷作“伯大巴喇”),28节二个地名不同,给我们看出有不同的手抄本,写着不同的地方。我们这本圣经的翻译者认为伯大尼可能性较大,就选用伯大尼,但另外写着伯大巴喇的手抄本也不少,所以便用小字记下来。对我们生活马马虎虎的中国人来说,我们通常不会去计较那一个地名对。所以一般人都不加以理会。若要仔细查考,就另有学问。不同译本采用不同的原文,也会因而产生翻译上的差异,例如,林前七:15下半节和合本圣经“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新译本则翻为:“神召你们原是要你们和睦”。比较两个译本,我们的问题是:到底是“你们”还是“我们”?这里在希腊文“你们”“hymas”与“我们”“hemas”只差一个字母所以容易弄乱、无论是“你们”或“我们”,指的都是信徒,因此差别也不大。

通用的和合本圣经中的小字,及各种译本彼此间的差异,好多都反映出这一类的现象。细读圣经时,读者可加以注意。



二、体裁

真正要仔细的研经的话,了解体裁便很重要。因为圣经里有记叙,诗歌,启示等体裁。若我们不了解它的体裁便往往会误解圣经。举例说,你要研究使徒保罗,如何下手?很自然的你会以为看保罗书信就可以,而忘记这些书信是保罗的信,并不是他的布道讲章,保罗写给教会信徒,这些已听过他讲道及布道的信徒。所以许多事他往往只提提,假定他们已知道便继续说他要说的。这种现象在他书信中经常出现,所以我们若能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另一个层面来认识保罗。另一点我们若记得保罗书信是书信体裁,我们就会知道写信不一定会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它也可以有许多小主题,甚至也可以只是回答问题,如哥林多前书有些是保罗听到的事,有些是别人问他的事,有些是他想知道的事。因此在保罗书信中,我们发现保罗不象写现代的论文。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圣经中的诗,也有它独特的体裁。例如,诗篇一三六篇便有相当独特的结构。这篇诗每节分上下两句,每节的第二句都是“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这篇诗篇便是用这特别的体裁,重复又重复,用此方式把这篇的重点“他的慈爱永远长存”敲进听众心里。从这主题再来了解上半节,我们便可得到一些心得。在十七,十八两节,诗人说:“称谢那击杀大君王的,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他杀戮有名的君王,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骤眼看来,这两节圣经是在谈杀人的事。叫我们这些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人反胃,可是在整首诗篇里著者要我们以“他的慈爱永远长存”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行动。摩西在申命记解释这段历史也是以“他的慈爱永远长存”的角度来解释。

希伯来文学的另一个特别的体裁是对偶。整个对偶表达一个思想。例如,箴三一:6说:“可以把浓酒给将亡的人喝,把清酒给苦心的人喝”。这经节是鼓励人喝酒么?若我们注意第4,5节“利慕伊勒啊,君王喝酒,君王喝酒不相宜;王子说,浓酒在那里也不相宜。恐怕喝了就忘记律例,颠倒一切困苦人的是非”。我们会发现这段圣经是在描述酒可影响人及人事,并不是在鼓励人在愁苦时可借酒消愁。圣经承认酒可消愁。但并不是要人借酒消愁,也警告人、酒可让人忘记耶和华的律法,酒可乱性。

启示文学体裁,是圣经体裁中最不容易了解的。启示文学发展了希伯来人讲话的特点,经常用夸张法。夸张法在文学里也是一种体裁,往往可很清楚地把意思表达出来。例如耶稣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就是希伯来人夸张的说话法,可惜有些人就用理性去推,推到针眼是个门,骆驼可勉强穿过去……等,现代人实在深受理性之害,其实骆驼穿过针眼,就是夸张的用法,表明太不可能而已。



三、结构与文法

当我们知道圣经有不同的体裁后,跟看我们该注意的是结构与文法,结构会章涉到分段的问题也会牵涉到文法。知道结构与文法能帮助我们了解圣经思想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原意。例如,在马大福音,我们会发现耶稣基督的教训与他的生平事迹间插看出现,将登山宝训(太五至七章)与路加福音比较一下,我们便会注意到马太福音登山宝训的话在路加福音最少分散在三个地方出现(路六:17-49,十一:1-12,十二:22-34)这现象告诉我们,马太是故意将耶稣的教训集中起的记载。若将马太五至七章,十三章,十八章,以及二十三至二十五章这几大段耶稣的教训集合起来,我们便可以了解书中结尾“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句话(太二十八:20)包括那些事了。

路加写福音时也有他特别的结构。当他记载耶稣的工作时,他第一个记载的事便是耶稣在拿撒勒被弃绝的事。这故事在马太与马可福音都出现在耶稣工作的后期(太十三:57;可六:1-6),路加福音本身也告诉我们这件事并非第一件工作(四:23提及耶稣起码在迦百农工作过),但他以拿撒勒的工作开始,是因为他要借这件事点出耶稣一生工作的性质和结果。在整本路加福音中,贫穷人,瞎眼的,经常是耶稣关怀的对象(路七:22,十四:13,21),但祂被人弃绝,也同样是一再出现的主题(路二:35,九57-58,十三:31-35等)。

知道结构的重要性以后,让我们来看看圣经里文法的问题,“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二十八:19),耶稣基督的大使命,用个连接词“所以”是在回应18节的“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为什么我们要去,因为耶稣有了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所以每个人都该听祂的话。注意这种连接词“所以”,因为这些思想的层次,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某些经文的主题。通常中国教会在讲差传时我们的重点是耶稣看见那些人如羊走迷,非常可怜,怜悯他们,所以你们要去……其实太二十八:19的“所以你们要去”是因为耶稣已做了王,他有权柄命令你去。不管你是否怜悯,可怜那些失丧走迷的人。耶稣命令你去,你高兴去也好,不高兴去也好,耶稣要你去,接受大使命的原因不是你爱不爱人,而是你听不听耶稣的话。世人都必须作耶稣的门徒,更不在乎他喜欢不喜欢做,而是耶稣做王后,他非做不可。知道这点后,信主便成很严重的事。整个福音不是能让我们的心态来决定,传福音不是我们喜不喜欢,信耶稣也不是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耶稣有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这是太二十八:19,这“所以”所带给我们的一个重点。

在读经时若研究得深一点,就会牵涉到文法问题了。新约希腊文文法,基本上是欧洲语言系统,在这语言里有动词时态,性别及前置词等。希腊文某一前置词加上某个名词的“格”Case就有不同含义。动词时态(Tense)又分过去,现在,未来。这类文法问题特别是动词方面在中文圣经里比较不容易看出来。但在希腊文却是很重要。我们若能了解这些文法问题,常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些个别经文的含义,下面让我们看看几个例子。

保罗在林前三:6论及他和同工们的工作,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长”这里的动词“栽种”,“浇灌”是过去时式,中文用“了”这一个助词来表现“生长”在原文里则是现在式。希腊文文法在此将时间性,重点表现得相当清楚。保罗与亚波罗在过去工作过,神却叫他们工作的果效能以继续下去。

弗二:8是一个与前置词有关的例子:“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是谈到因信称义的教义。现代中文的“因”字,通常我们的解释为“原因”或“因为”。若这么解释的话,人为什么得救?因为我们信。但是若我们这么解释的话就误解保罗的原意了。因为原文是个前置词dia加上属格。英文翻成through是一个过程并非原因,现在我们翻为“借”。一位研究中文的教授曾告诉我,中国的“因”字,原来有另一个解释,与佛教的“缘”同意。我们手头的圣经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翻译,当时的“因”字与现在的“因”字意义不同。这节圣经“因着信”,其实是指“缘于信”。有了这了解后我们便知道我们的信不是上帝叫我们得救的根据;不是因为我们信上帝,所以上帝救我们。这节经文的信息是:神救我们,是基于祂的恩典,在得救的过程中,我们要信耶稣。这是希腊文的文法可帮助我们了解更正确的教义的一个例子。



四、用字

1.上下文

二十世纪以前的圣经学者研究原文,极注重原意。一个字的原意有时候是可帮助我们了解一些经文的。例如,在林后四:17,保罗形容那将来的荣耀是“极重无比的”。为什么他不用“极大无比”呢?因为希伯来文荣耀一词原意有重量的含意。

用字研究最要紧的是上下文(context)。为什么呢?因为字义随时向而改委,举例说中文“家”是什么意思?一个房子下面有只猪就是家。“男”原来是这样写的:“田”与“ψ”在田里拿着一支叉在工作就是男人了。请问中国人的家是否都有猪?男人都种田?不通是不?原来那个字是这样开始没错,但随着时间的改变意思可不一样了。用字最要紧不是原来是什么意思,许多时候原来的意思对后来已没有意义。做为一个学问我们可追溯一个字的原意,追究中国人“男”是哪样写,它的原由……等。但不一定说原来怎样,后来也必一定如此。在圣经里也是如此,字意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在旧约时一个意思到新约时可转变它的意思,甚至变成一字多义。因此,同样一个字在保罗书信里不一定要有同样的意义。保罗书信里某一个字的意义更不一定是约翰福音里同一个字的意义,也不一定是雅各书信里的意义。

历史上对字义了解不够而引致误解,一个熟知的例子是马丁路德对雅各书的看法。他在念罗马书,加拉太书、念到因信称义,再念到雅各书“人称义不只因着信,也因着行为”,就说雅各书该烧掉,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的头脑里雅各书的信心的定义就等于罗马书保罗信心的定义。可是雅各书信心的定义却不等于罗马书信心的定义!

某个字真正的定义必须在上下文及著者背景里去注意去解释。再举个例说,在中国教会中我们一听到“世界”“肉体”这字眼我们立刻会想到是坏的。我们没想到约翰三:16原文是“神爱世界”(God so loved the world)。这跟约翰一书“你们不要爱世界”(同样是约翰写的)意义就差好远了。同一个著者,同一个字,但因上下文的关系,意思就不同了。“肉体”这个字也一样,我们现在一谈到“肉体”就怕,可是在原文里罗八:3就告诉我们说耶稣基督也有肉体。同样原文肉体这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意义。罗八:5-6的“肉体”等于罪性。但是八:3的“肉体”却是血肉之身。

我们读经时是要听上帝的话,上帝可能有祂自己的定义,祂的定义不一定跟我们的一样。这点是我们研究用字时最该注意的。有人说:“我们可以不懂原文,但我们不能不懂上下文”。熟读圣经知道上下文能帮助我们明了用字。

2.相同的观念

研究用词时,另一个应注意的事是同样的观念可以用不同的字表达出来。例如主祷文中“免我们的债”的“债”是否是指我们欠上帝钱?我想大家都知道不是指欠债而是指“罪”。所以这里的“债”等于“罪”。在原文是二个不同的字,但用意却相同。

又如,耶稣说,“一百只羊,失去一只”是指什么?罪人对不?浪子有的比喻也是浪子代表罪人,失去的钱也是。当我们研究圣经用字“罪”时,若我们将一切“罪”的经节找出来,我们就了解了吗?不一定。我们若能将“欠债的人”“迷失的羊”……等用词都包括进去时,我们就就能了解得更广,更深些。

我们如何能知道圣经里那些是同意,同观念呢?要能知道这些我们必得熟读圣经,好好念圣经。我们很多时候便会发觉有许多不同字,但却有关系的用法了。



II.历史背景的研究

一、著作背景

若对圣经著作背景有点研究往往会让我们更能进深一层去了解圣经。譬如说希伯来书吧,大家都知道希伯来书是讲信心的,可是希伯来书的信心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写的呢?是在那些人为了信耶稣财产已被人充公掉了(来十:32-34),而现在要决定是否为了信耶稣命都可舍的时候写的(来十二:4)。所以希伯来书的信心是什么样的信心呢?是为了信耶稣坚持到底连命都可丢的信心。生死有关,在生命危难中的信心。

腓立比书是谈喜乐的书信,大家都知道“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但这喜乐,却是保罗在坐监,很不舒服的时候写的,是他不知道明日是否还能活的时候写的(腓一:12,22-23)。这喜乐是能冲破死亡的喜乐,是在困境里却能有的喜乐。是在生死未卜中的喜乐。

旧约诗篇有时候也会告诉我们写作背景的资料,例如诗篇第三篇是大卫逃避押沙龙的诗,将这篇诗放在撒下十五至十七章背景来读,我们便会知道“虽有成万的百姓来周围攻击我,我也不怕”是何等难得的经验。

二、作者生平

圣经并没有为我们提供每一卷作者的资料,因此我们不必过于强求但是在一些有这类资料的经文中,对作者生平有所熟识,也可以加深我们对经文的了解。

例如,我们都知道林前十五章讲基督的复活。倘若我们知道,这封信是在主后五十五年左右写成的,我们便会发现这章经文在历史上是比四福音更早的一个文献。倘若我们再想起写这封信的保罗是逼迫教会的,是基督徒的死对头,我们便更会珍惜这个见证……因为它是敌人的见证。

三、历史知识

另一类有帮助的知识,是历史。例如,弥六:16说:“因为你守暗利的恶规……”什么是暗利的恶规?若不看旧约历史书,就不知道是指什么了。因为暗利所行的事是记在列王纪上十六章:25,26节“暗利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作恶更甚……以虚无的神惹耶和华……的怒气。”暗利的恶规是将外邦的偶象带入以色列成为混合宗教的现象。弥迦先知是在指责以色列人不只拜偶象,而且拜到极端。但在弥迦书里先知就假定他们有这种历史知识而一句话就把它表达出来。

另外一种历史知识是我们不可能在圣经中找到的。如路三:1,二十三:7及使徒行传十二:1都提到一个人叫希律王,可是这希律王却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祖父,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儿子。圣经里都称希律王。我们必须先了解犹大历史才知这是三代了。这样我们做细节解经时才能明自为什么太二:13—15说希律王死了,使徒行传又说“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III.地理背景的研究

研究地理背景也可让我们明白圣经的一些细节。

一、气候

在路十二:54-55,耶稣对众人演说时曾说:“你们看西边起了云彩就说要下-阵雨;果然就有。”起了南风,就说:“将要燥热;也就有了。”这与地中海气候有关。巴勒斯坦西边是海,所以西风将海的水蒸气带进大陆就下雨;西南边是沙漠,所以南风吹来就是热风。

二、地势

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开头就提到“有-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路十二:30),有人说这个人灵性堕落从耶路撒冷神的家所在,下到耶利哥,世界上。其实耶路撒冷位于山上而耶利哥在海拔以下,所以当然没有从耶路撒冷“上”耶利哥的,只可能“下”耶利哥。地理常识会让我们知道这句话是唯-表达那件事的说法。

另-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诗-三七:9的话,人说;“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位解经家曾经指出,诗人当时所住的巴比伦是平原地带,很难看到石头,要“拿婴孩摔在石头上”根本不可能;这句话所表达的,原是诗人在耶路撒冷城破之后的遭遇,是巴比伦人把犹太人的婴孩摔在石头上。诗人为这遭遇而感到极大的忿怒,因此求神主持公道。解释这节经文,这地理知识虽然不能为我们解答所有圣经中“咒诅的诗”的问题,起码可帮助我们了解真正残酷的不是诗人,而是巴比伦人。

三、生物

有些经文也需生物常识的帮助。例如,诗-百二十篇:4“就是勇士的利箭和罗腾木的炭火”请问什么是“罗腾木的炭火”?这与第3节“诡诈的舌头啊,要给你什么呢?要拿什么加给你呢?”的关系是什么?在这里若我们有-些生物的常识我们便很容易能了解信息了。在沙漠地带,到夜晚时天气便很寒冷,为了取暖平常烧荆棘及动物的粪,但这二样都耐不久,最能耐久持热的是罗腾木。罗腾木的炭火又热又持久。所以说诡诈的舌头,应用罗腾木来烧,让耐久而热的火把它烧毁。

四、地点

诗-百二十篇:5“我寄居在米设,住在基达帐棚之中,有祸了。”为什么有祸?基达与米设不是二个地名吗?这二个地点在那里,为什么住在那里就有祸?这里作者用地点来表明他的信息。米设与基达是当时野蛮人,没有文化的人的地方。-个诡诈舌头居住的环境,是野蛮人的环境,不认识耶和华的人的环境。

启示录第二、三两章是写给小亚细亚七教会的信,从保罗书信中,我们可知这小亚细亚的教会还有歌罗西。可是约翰没有提到歌罗西的名字。最可能的解释,是有人研究启示录七教会的地理位置,正好是在当代主要交通干线上,从以弗所起程,经过士每拿等教会,正好是走了-圈。而别迦摩被称为“有撤但座位之处”(启二:13),正是因为别迦摩是当地-个敬拜罗马帝王的中心;老底嘉被喻为“温水”(启三:16),则是因为当地从别处引入温泉水,抵老底嘉时已真正是“不冷不热了。”



IV社会宗教背景的研究

一、宗教

箴二十九:18“没有异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为有福”。近年来中国教会流行讲异象,异象是什么?其实在圣经里异象就是上帝的启示。先知凭什么向人讲话?是因为神给他们看到异象。在旧约圣经里,异象是神向人启示的途径。(撒上三:1;赛-:1;何十二:10,摩八:1-12),今日我们谈异象,我们根据什么?其实神的异象,已写成书,念圣经就可得异象。不念圣经,基督徒生活就会-塌糊涂,教会生活自然-团糟。“没有异象,民就放肆”不是叫我们作梦,我们若念圣经就会得异象。这是我们根据宗教背景对-段熟悉的话语更深切及现实的了解。

徒十四;12说:“于是称巴拿巴为丢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保罗与巴拿巴在路司得医冶-个生来瘸腿的人之后,被当地人拥为丢斯与希耳米,丢斯等于他们的玉皇大帝,希耳米则是传达之神。由于巴拿巴不讲话,讲的大部分是保罗,所以路司得人就以他们的宗教背景来看这件事,在他们看来,二个人都是神的化身。

二、风俗

路五:4-5记着说:“耶稣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西门说:‘夫

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为什么?表示什么?有一天我读这段经文,觉得彼得的问答很奇特,便去查圣经字典“打鱼”一项,要知道当时的人怎样打鱼。圣经字典说:“那里的人是晚上在水深的地方打鱼,白天在水浅地方打”。意思是说,当时耶稣要西门在白天开船到水深之处打鱼时,彼得回答说:“我昨晚去过了,可是打不到,现在原是不该到那里去的。”耶稣在这里要彼得去做平时他依常理依经验不会做的事。当我们知道了这背景后,对这段记载就就更明白了,怪不得当彼得听话开船到水深之处下网后捕到许多鱼时,他的反应是“俯伏在耶稣脚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而且撇下所有的跟从了耶稣。换言之“把船开到水深之处”是要求彼得以信心顺从耶稣基督的话。

创世记二十八章讲到雅各在伯特利遇见神之后,说:“雅各清早起来,把所枕的石头立作柱子,浇油在上面,他就给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神殿的意思)”(创二十八:18-19)有人便这样解释这段圣经:伯特利指上帝的同在,上帝的教会。怎样建立教会呢?有“石头”灵意“基督”,“浇油”表示圣灵。所以教会要有基督做柱子。还要有圣灵浇灌。但我们要问的是:雅各将所枕石头立作柱子。把油浇在上面,他在那里所要表达的是什么?串珠圣经告诉我们,雅各的行动可从出三十:26及利八:10-11得到解释,二段经文都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奉献的举动。雅各枕在石头上,上帝向他显现,所以他就把那石头分别为圣。上帝向雅各显现,雅各向上帝有所委身,他便以当时的风俗习惯来表现。建立耶和华的殿是神的恩典,人在恩典中学习委身。

以上所举例子让我们从社会风俗,宗教背景来了解原来的意义。从原来的意义,我们可找到现在的意义。



V.实际的建议

历史的背景和文化的背景是帮助我们获得经文原意的途径。怎样才能获得这些历史与文化资料呢?读者在上文讨论中,其实已得到不少门径,现在让我们整理一下。

一、熟读圣经

倘若不采用任何外来的帮助,有可能懂圣经吗?由于上述历史与文化的资料多数在圣经中已经存在,一个人即使是连串珠圣经都不使用,还是可以读懂圣经的。要紧的是熟读。圣经读熟了,就在头脑中有了自然串珠的资料,看到某一些字句或现象,便立刻联想到其他同类的字句与现象。所以熟读圣经可说是一种好的基础。

二、工具书

话说回来,一般人对圣经熟识的程度不够,而且记忆力也不是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利用工具书确实可以补助这种先天不足的现象。其实,串珠圣经,经文汇编还不都是前人熟读圣经以后整理出来的后果?!至于圣经没有提供的资料,如打鱼的习惯,耶利哥的海拔位置,希律王的家系等等,当然是需要一些专家资料了。

使用工具书有时感到很沉闷,正如从事科学实验时或背英文生字时感到烦闷一样,但懂得使用工具书的人又同样会发现它们可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明白神的话。对于初入门的读经者,笔者的劝告是先熟读圣经,否则使用工具书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现象;但是熟读圣经一段时期之后,工具书的使用则能使我们对读经更有兴趣。

三、先注意重点,再研究细节

由于读经有不同的角度与深度,而细节的研读更需某种条件(如历史知识和原文知识),不同背景的读者必须自己量力而为。条件不足而要从事细节的推敲是灵性不成熟的表现,再加上独断的个性,便是走向异端的捷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在解经上亦极适用,先注重每段经文的重点,再研究细节,是正当的研经进阶。



习作:

读经可以有不同的深度,请仔细读腓利书三次,然后做下面的作业。

一、主题的发现:内容与目的

1.观察

(1)本段经文体裁是什么?
(2)这封信是谁写的?
(3)在什么地方写的?
(4)收信人是谁?
(5)保罗要他作什么?

2.解释

(1)保罗,腓利门,阿尼西母三人的关系是什麽?

(2)下列线索,我们可以猜到发生过什么事?
a.阿尼西母的身份是什么?
b.他原在什么地方?后来到了哪里?为什么?
c.他在保罗那里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3)小结论:这封书信的主题是什么……一个人该为别人做何事。

二、主题的发展:结构

1.观点
(1)本书可分下列几大段,试为每段定一主题:
a.1至3节
b.4至7节
c.8至20节
d.21至22节
e.23至25节
(2)在4至7节,保罗说腓利门有哪种好处?这对别人有何影响?
(3)在8至20节,刚才第二段的主题在什么地方出现?
(4)保罗如何以8至20节来达他的目的?
a.8至14节说什么?
b.保罗如何论阿尼西母信主前后之分别?
c.保罗如何论他自己与阿尼西母的关系?

2.解释
(1)从第二与第三两段主题(重要字汇)的重复,说明腓利门为何要收纳阿尼西母。
(2)保罗在8,9;13,14;及19节三处数度提及他可做而不做的事,有何目的?
(3)为什么保罗要婉转的为阿尼西母说情?
(4)小结论:试从本书结构说明保罗为阿尼西母说情的原因及方法。

三、背景的了解:

1.请读有关第一世纪奴隶制度的文章。读完它以后,你对腓利门书有什么感想?

2.根据腓利门书“信心”与“爱心”是怎么一回事?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