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示:把以斯拉记读一遍。 当代最伟大的一个法国科学家加尔博士(Dr. Alexis Carrel),最近在纽约之洛克菲勒研究院说:就近五十年之科学发展来说,对神迹抱着消极态度的人再也站不住脚。这个医学界权威人士认为,藉着祷告治病——甚至如癌症——是绝对可能的,人类身体中一直就存着许多不寻常又费解的现象,只不过科学家直到近代才发现它们,并且加以记录和证实吧了。今天科学界既然不断地从事这一类的发现、记录,和证实的工作,有识之士就不会因为圣经记有几千年前发生过不寻常的事,而等闲视之,甚至拒绝接纳它。今天我们有某些自认为新派的传道人,最好就努力多看点书,叫自己的知识赶得上时代,以保其衔头,不然的话,捧着老得发霉的旧理论来大放厥词,那就要变成「古代新派」了。 ——马士顿爵士 在进入以斯拉记之属灵教训之先,我们有好几个地方先要弄清楚,才不会以讹传讹。特别是明白了书中的时代背境,书中的记载就活现起来。 时代背景 被掳时期 我们常会按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节,和历代志下三十六章二十一节而认为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是足足七十个年头。我们若稍加思考,问题就来了,倘若他们是青年或中年时被掳异地,再过七十年岂不接近或超过一百岁?所罗巴伯怎可能带领五万个「人瑞」长途跋涉回国建殿!因为以斯拉记三章十二节说:「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即所罗门建的圣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也有许多人大声欢呼」,足见回去的人曾目睹并参予过圣殿的活动。 若说这些老年人被掳时是十几岁以下,因此七十年回去时约八十岁左右,问题仍存在,因为以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对圣殿就是有印象,也必不会浓烈至一程度会「大声哭号」,或「大声欢呼」,有这等感情的人(是「许多」必曾积极参予圣殿之崇拜及活动,了解昔日之荣耀及有神同在之光景,比对之下,才有那种表现。 现在问题当然不是这些见过旧殿的人之感情表现问题,而是被掳之时间问题,原来我们中文圣经在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节是译作「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虽英译修订本之for Babylon,比钦定本之at Babylon,更合实情;其意义不是说犹太人必要在巴比伦耽上七十年才能回国,乃是为巴比伦统治犹太人所定的时期七十年,在这期间,犹太人不能挣脱被掳之命运,但七十年刚满了,他们就不再受制于巴比伦,这一点是极其准确地应验了(参哈该书之注译)。 到底他们被困异地有多久?那是五十一年!他们是在公元前五八七年被掳,到古列元年,即公元前五三六年,他们就在古列谕旨下,可以重回耶路撒冷,那不是刚五十一年吗?因此后来见新殿立基而「大声哭号」,或「大声欢呼」的老年人,不必超过七十多或八十岁,而他们被掳时可能只是二十岁左右而已。 我们特别值得提出来的,就是这「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虽年届七十高龄,为着耶和华的殿,仍然勇敢地投入这个漫长的旅程、自巴比伦到耶路撒冷,足有七百哩路,他们要走五个月才可以到达,这份热心能不叫我们汗颜! 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期 在列王纪、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的历史,很多都与当时三个相继得势的三大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三大王朝就是亚述、巴比伦,和玛代波斯。现在来到以斯拉记,就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三大帝国的历史了。为什么?就以这部小小的以斯拉记说吧,里面提到异邦王帝的名字,不下七个,分属三个王朝,我们若清楚他们的来胧去脉,就不会张冠李戴了。举例说,以斯拉记的大利乌王,跟但以理书的大利乌王就是两个人,而以斯拉记第四章的亚达薛西,跟第七章的亚达薛西又是不同的人;由此看来,我们非要了解一下这三个王朝不可。 我们先看亚述帝国。它的兴起是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主前二千年),约略可分为三个时间讲述,第一期由支前一四三○年至一千年,撒缦以色一世(Shalmaneser I)挣脱巴比伦的辖制而统治整个幼发拉底河流域。第二期自主前八八○年至七四五年,亚述崛起,其后衰微,到第三期与以色列人的关系就大了,这时期自主前七四五年起,提革拉昆列色三世兴起,此人好战而残忍,未作王前小名是普勒(Pul),他于主前七三四年将以色列北部之民掳去:此后,亚述如日中天,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直到后来亚述京城尼尼微被巴比伦人攻陷才灭亡,下面我们试把亚述第三期之君王,在位年数,及与以色列人之关系,分列如下: 亚述拿西帕二世(Assur-nasipal II),主前八八五——八六○年, 其人好战残忍,使亚述成为武功最盛之国者就是他。 撒缦以色二世(Shalmaneser II),主前八六○——八二五年,他是与以色列国争战的第一个国王,曾与亚哈作战,耶户亦要向他进贡。 善西亚达(Shansi-adad),主前八二五——八○八年。 亚达尼拉利(Adad-niari),主前八○八——七八三年。 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主前七八三——七七一年。 亚述达焉(Assur-dayan)主前七七一——七五三年。 亚述拉许(Assun-lush),主前七五三——七四七年,国势衰落。 提革拉昆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主煎七四五——七二七年(掳以色列民一役参王下十五19、29,十六7、10;代下五26)。 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 IV),主前七二七——七二二年,他围困撒玛利亚城,不克而死亡(王下十七3,十八9)。 撒珥根二世(Sargon II),主前七二二——七○五年。攻下撒玛利亚城,把以色列国全掳去(王下十八11;赛廿,十12、28~34)。 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主前七○五——六八一年,为最著名之亚述王,在耶京外,为天使所击败,他亦焚烧了巴比伦。(王下十八~十九;代下卅二;赛卅六~卅七)。 以撒哈顿(Esar-haddon」,主前六八一——六六八重建巴比伦城,为亚述最伟大之君王之一(王下十九37;代下卅三11;拉四2)。 亚述班尼帕(Assur-bani-pal,主前六六八——六二六年。建图书馆,为人英勇而残忍,有文才。(拉四10,此处之亚斯那巴 Asnapper可能即此王。) 亚述爱底衣拉尼,新散立司根(Assur-etil-ilani,Sinsar-iskun),主前六二六——六○七年,被西古提人(Scythians)玛代与巴比伦所围,残暴之亚述国,终亡于此君王之手。 六二五年,巴比伦在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尼布甲尼撒之父)之率领下,得到独立。这时玛代朝亦独立了。后来玛代与巴比伦联盟,于六○六年攻陷尼尼微,亚述就永远从地图被抹掉了。(参第四卷拿鸿书之注译) 现在我们看巴比伦王朝。 随着尼尼微的倒塌,另一个更古老的王国——巴比伦代之而得势,那时是主前六○六年,他们最伟大之君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五年,使得巴比伦成为历史罕见的伟大强国。其势力之伸张,几及当时认识之世界的每一角落,而他的京城巴比伦之华美,亦是超乎想像,成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只可惜他的王国只得七十年寿命,便于主前五三六年亡于伯沙撒手上。在她最后五十年中,就是犹太人被掳之期,而应验了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节之预言。自尼布甲尼撒起之五个王及其简史如下: 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主前六○六——五六二年。 伊维麦罗达克(Evil-Merodach),主前五六二——五五九年(王下廿五27)。 尼立克立撒(Neriglissar),主前五五九——五五五年(耶卅九3、13)。 拉白书马达克(Labashi-Marduk),主前五五五年,作王九月。 拿波尼度(Nabonidus),主前五五三——五三六年。 伯沙撒(Belshazzar),曾与其父拿波尼度同摄政,其城之陷落, 可参但以理书注译。 现在又是玛代波斯朝的天下了。 上面我们曾说过玛代独立后,曾与巴比伦联盟而击败亚述;尼布甲尼撒作王后,联盟成了泡影。二、三年后,玛代与波斯合为一国,在波斯王古列领导之下。(按玛代与波斯人在宗教与风俗上,均甚相似。在一次叛乱下,玛代最后的一位王帝倒台,古列夺得政权,二国就合并为一。) 古列是一位英明之领袖,他的功勋是相当特出的,我们引用一位学者的说话:「波斯地瘦人稀,却在十二年内,相继击败三大王国——玛代、吕底亚,及巴比伦,征服之地东及印度,西至希腊,使其国势历二百年而不衰。」就是这个古列王下的谕旨,使犹太人得回耶路撒冷。他对待战败国之方法,与巴比伦远遣原地居民至远方的政策刚相反,他是要战俘重回家园,单就此点,古列就比巴比伦诸王更仁慈了,他行的是王道,以德服人;而不是巴比伦之霸道,以威镇压。当然,尽管犹太人得回祖地,他们仍是波斯国之臣民。 波斯朝自古列元年(主前五三六年)一直到三三○年,终为亚历山大所败。自此,波斯沦亡而希腊崛起:世界霸权亦由亚洲转至欧洲了。 波斯历代君王如下: 古列(Cyrus),主前五三六——五二九年(拉一;赛四十五)。 冈比西斯(Cambyses),主前五二九——五二一年,曾令圣殿停工(拉四6)。 高默他(Gaumata)作王七个月(拉四7)。 舒斯他伯斯(Hystaspis),又名大利乌一世,主前五二一——四八六年,准许圣殿重建而至竣工,著名的贝欣斯碑文(Behistun),即为他的杰作(拉五、六)。 亚哈随鲁,主前四八五——四六四年。与希腊作战而出名,其王后为以斯帖,宰相为末底改。 亚达薛西一世,主前四六五——四二四年善待犹太人,准尼希米回国建城墙(拉七1;尼二1,五14)。 亚哈随鲁二世,主前四二四年。 大利乌二世,主前四二四——四○四年(尼十二22?)。 亚达薛西二世,主前四○四——三五九年。 亚达薛西三世,主前三五九——三三八年。 大利乌三世,主前三三六——三三○年(尼十二22?)。 古列谕旨 读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我们就禁不了惊奇,富人类面临各种困扰和危机之时,神原来一直都在控制着整个局面。 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以斯拉的一个颂祷: 「神是应当称颂的,因他使王起这心意,修饰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殿。」(拉七27) 这就是古列王下谕旨的背后原因!无论什么君王、国度,或是小民,都是神的仆役,他们在地上不管是扮演什么角色,神都会使用他们来成就他的计划——当然,他们有很大的自由来作他们喜欢作的事,只是自由更大,都不会越过神的计划。 不管是个人,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神常会介入,有时是明显易见,但更多时是过后才发现的。在我们这个末世的时代,人心惶惑,灾祸连年,这一真理最好紧记在心间:人的自由不能取代神的计划,他是永不失败的。 古列谕旨的文句,非常特出,值得我们深思: 「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拉一2~4) 古列是个波斯王帝,他怎么会对耶和华有这一份敬虔与认识,留意他说「只有他是神」。一些新派的批评者为逃避这个问题,便顾左右而言他:「这完全是犹太人单方面乱加窜改的。」他们真是无能又无聊,用点心思想一想就不至如此幼稚。倘若说古列谕旨根本不是如此说的,是犹太人自我陶醉地加上去,那么古列为何要如此恩待犹太人啊!这个历史事实不是捏造的吧!他为什么广赐犹太人这许多礼物回去建殿,这不全是由于政治上的理由吧!他若对巴比伦人或其他战败国如此行,还有理由可说,为免他们造反,便以德服人,但犹太人全无势力可言,不会危害到这个新兴的帝国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厚待犹太人? 古列之所以会下那个谕旨,一方面故然是「他使王起这心意」,另一方面是犹太人的宗教思想已在古列的心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犹太历史家约瑟弗告诉我们,当古列得势后,有人把以赛亚书在二百年前已经预言到他的来临,甚至连他的名字都说清楚了,并且明说他会下令犹太人回国,重建圣殿,古列心中就「兴起了一个强烈的欲望,要使写在书上的话得应验。 约瑟弗在他的「犹太古史」上,还告诉我们许多关系于古列谕旨的事,我们当然不必都接受。但从一切可靠的资料显示,圣经所载的是一字一句都信实可靠,这当然包括了古列(如约瑟弗所说)是真正认识耶和华的威严和权能。 好了,我们可以在这里为犹太人被掳一事,作个粗略的评价: (1)使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认罪悔改(见但以理书)。 (2)使波斯王得以认识神。 (3)医治了犹太人拜偶像之顽疾,自此以后,以色列人再没有拜过别神。 (4)使耶和华的知识广披异邦,预备救主耶稣的来临。 十支派哪里去了? 我们仔细阅读以斯拉记,就会发现所谓「失散的十支派即今日之英美人」一理论,是怪诞可笑的。就目前之篇幅而言,当然无可能分别讨论「英属以色列人」的问题;但以斯拉记倒有不少地方给我们证据,说明它是不可靠的。持那一理论的人说,在古列谕旨回犹太地的,只有犹大一支派,其他十支派(利未支派不算在内)就失散了。我们试看以斯拉如何提及「剩下的人」,而他们的成员又怎样? 第一、一章三节提及之古列谕旨,是给所有的以色列人的。我们不要忘记了,昔日把十支派掳去的亚述,后来就成了巴比伦的属国,而巴比伦后来又成了现今之波斯版图之一部分,换句话说,古列国内就包括了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全部人口,因此回去的人除了犹大和便雅悯人外,「就是一切被神激动他心的人,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第5节) 第二、二章二节记有回归的人的领袖,与尼希米记七章七节比较,就知一共有十二个领袖,这还不明显是十二支派的首领,若不然的话,为什么是十二个呢? 第三、二章七十节,他们不单是回到耶路撒冷一城去,乃是「各归本城」(二1),「并以色列众人,各住在自己的城里」,这又岂是指一支派的人呢? 第四、六章十七节,「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数目,献公山羊十二只,为以色列众人作赎罪祭」,为一些不存在的人献?八章三十五节再说「为以色列众人献公牛十二只」。 第五、八章二十九节,「并(在)以色列的各族长面前过了秤」,不是说明以色列十二族长都在犹太地吗?我们相信这次回归的人,是包括了十二支派的人在里面,而便雅悯和犹大两支派则占重要的地位,这一看法还有两个强而有力的证据支持: (1)在北国以色列被掳前,十支派中不少人南逃回犹大(代下十一13~17,十五9,卅四6~9)。 (2)「犹大」和「以色列」这两个名称,在被掳期已可以交替运用,没有严格的分别,不然的话,以斯帖记说「犹太人」散居于波斯一百二十七省中(自印度至埃及),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但十二支派散居一百二十七省中就是可能(参斯一1,三8、12、14)。以斯帖记对那两个名词常是不分的,主耶稣以及新约作者均如此,这个只表明他们在波斯国内,已混为一体,无从分别了。 回归犹太地的犹大支派,人数不多,因五万回归者中,确是包括了其他十一支派在内的。再者,五百五十年后,雅各写雅各书时,就是「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他们又岂能不存在?对这十二支派的人,他一律称之为「犹太人」,这就表明犹太人中,实有以色列十支派在内的了。 回国复兴年代表 参照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我们有如下一个复兴年代表,当然全是主前之年代: 五三六年:五万人第一次回国。 五三六年:返国七月,筑坛献祭。 五三五年:建殿工作开始,后停工。 五二○年:受哈该与撒迦利亚之鼓励而复工。 五一六年:圣殿告成。 四七八年:以斯帖作波斯王后。 四五七年:以斯拉由巴比伦返耶路撒冷。 四四四年:尼希米回国建城墙。 四三二年:尼希米第二次回国。 以色列亡于亚述:七二一年。 犹大亡于巴比伦:六○六年。 谁是「尼提宁」? 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起码提过这名字有十七次之多,而别的地方却只提过一次(代上九2也是指到被掳后期的),到底这个尼提宁是什么人?希伯来文这个字是「赐予者」,以斯拉说:「大卫和众首领,派尼提宁服事利未人」(拉八80),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我们知道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关系十分密切,圣经称「所罗门的仆人」者,那可能表示他们为所罗门雇用之迦南人(代下二17),而他们的地位比尼提宁更低下。我们从他们其中一些名字看,尼提宁必不是以色列人,也许是外地掳来之战俘,专作建造庙堂之类的工作。 他们的名字是在归回期才多见,因为建殿的工作要他们帮助也。尼希米记十一章二十一节说他们组织成一护衡队,保护自己的田地,又受自己的首领所指挥,其地位益见重要了。 附录一 会堂大会 按犹太经典记载,自民回国后,他们每每隔一段时间,就相聚一起,组织和重建百姓之宗教生活,史密夫之圣经字典有如下一段说话: 「会堂大会共有一百二十个会员,称为会堂大会会员,均为文士先知等人之后裔,他们负起教法师之职。以斯拉被推为会长,目的是重建以色列昔日之光荣。因此,他们搜集旧约各经卷,而汇集成今日之旧约圣经。他们又定节期、礼仪,等事。不过其可信程度是值得再思者。因这一切史实,在旧约圣经、次经、约瑟弗等著作中均没有记载,而单出现于主后二世纪一卷叫Pirke Aboth的书中。故有学者认为全是拉比的虚构。」 近代学者的确不信这段史实,就如俄尔博士(Dr. James Orr. )说:「如此重要及详细的记录,在别的历史中竟会找不到,那真是不可能的。」 附录二 犹太人之日期 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三书提到之「月份」,不下三十五次,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下面一段乃采自海莱博士之圣经手册者: 「犹太人有一个圣年和一个俗年,圣年始于春天,俗年始于秋天。第七个月就是第一个俗月。一年分为十二个太阴月:每十九年中有七个闰年,各闰年为十三个月。」 我们今天说一日,是从日出到日落的,一夜是日落到日出。希伯来人之一天是日落起计,到翌日日落为止。 他们计算时间是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六点。晚上第一更是从六时至九时,第二更是九时至十二时:第三更是十二时至三时(鸡叫),第四更是三时至六时。 其月份见下列表: 犹太人的月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