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示:把以斯拉记读两遍,遇到有难题的地方,把它记下,本课程可能会解答你一二个问题的。至于犹太人「月份」的问题,请参考下一课之附录。 很多人认为以斯拉记是一集体著作,然后由一个编者把它整理,书才见统一。至于编者是谁,则不少人认为是文士以斯拉,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与以斯拉同时代的一个不知名人士所编,因为书中有不少的地方(尤其是后半部),发言的主角常由第三身转到第一身,然后又转回第一身(七28,十1),……而且书之前半部,出现了相当不统一的文体及格式……事实上文士以斯拉才是编者——任何人均承认书中起码有一部分是出于以斯拉本人的——他是以斯拉记唯一的作者,书中大部分的材料,均是他用自己个人的言词来编写的,只有间中才加入引用的文献,这理论比任何假设都来得有力,我们可以从全书在格式上的和谐及统一就得到证据。至于书中常由第三身变成第一身的反对理由,根本没有什么分量,质之修西提斯(Thucydides)及但以理等的作品,这情形普通得很。再说,以斯拉是写了历代志(这是很多圣经批评者均承认的),那么历代志与以斯拉二书关系之密切,亦可说明以斯拉是本书的作者了。 ——罗灵逊牧师(Rev.George Rawlinson) 注:上述「有不少的地方」是由第三身转到第一身等,事实上只有一段(七27~九15)是如此,我们特别提出来,是因为这现象更足以证明以斯拉才是本书唯一作者,若是一集体之著作,此现象当然会相当普遍也。 ——巴斯德 现在我们来到了旧约历史书的最后一组——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这就完成了旧约十七卷历史画的研究。这三卷书原是属于一组的,是论到神如何对待被掳后的犹太人。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论到神如何对待归国之犹太人;以斯帖记则论到神如何对待留居异地之犹太人。 要好好明白历史书最后的三卷,就一定要参看先知书最后的三卷——哈该书、撒迦利亚书,和玛拉基书,因为他们均是神在犹太人被掳归回后而兴起的先知,他们的言论会叫我们了解当时属灵及道德方面之情况。 剩下归回的 以斯拉记所论及之事情,是犹太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剩下归回的犹太人事迹。这件事情大约发生于主前五三六年,亦即是被掳巴比伦七十年满期的时候。他们的归回,早在他们被掳前便预言的了(耶廿五11~12,廿九10~11)。所以以斯拉一开头就如此说: 「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波斯王古列如此说: 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钱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一1~4) 开始之先,就让我们紧记两件事: 第一、归回是一早在预言中明言的。 第二、结果由波斯王古列应验了这个预言。 剩下的人数 (1)归回的人一共有多少?以斯拉记第二章告诉我们当时有三十三个家族回国,他们一共是二万四千一百四十四人。 (2)第二组归回的,主要是祭司级的,人数共约四千二百八十九人。 (3)第三组是利未人及其他的少数,共约一千三百八十五人。 三组人加起来,就是二万九千八百一十八人。这数目全是男丁的,因为二章六十四至六十五节说:「会众共有四万二千三百六十名,此外还有他们的仆婢七千三百三十七名,又有歌唱的男女二百名。」(前面三组人数,当在四万二千三百六十名之内),因此他们男丁、女丁、仆婢等回国人数的总和,就是四万九千六百九十七人,我们可以说是五万人吧,会容易记忆。 从全国人口来说,五万人只是一个小数目,无怪乎圣经称之为「剩下的人」了。在他们被掳巴比伦期间,年老一代渐渐过去了,新的一代在异邦长起来。生于斯,长于斯,吃于斯,教于斯,他们对上一代那种寄居的、羞辱的,和寄人篱下之感情,自然淡薄得多,我们也可以想像——虽是不可原谅的——上一代对故国家园那种联系感,在新一代的身上也是极遥远的。 在犹太人被掳的当儿,国际情势的变迁也是巨大的,雄霸一时的巴比伦王国日渐衰败,终于被新兴之波斯帝国击败(下令犹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就是波斯王古列);犹太人在波斯律法下,得到相当优厚的待遇,危机过去,人心就松懈,正义之感情亦会随风而逝,代之而起的就是营建自己的安乐窝,管他是在客地还是故园。我们可以想像这剩下归回的犹太人,绝不会是当时仅有的犹太人,应该说是剩下对耶路撒冷,对圣殿仍不能忘怀的人吧。 我们身为中国基督徒的,又该作何感想?世界上没有不败的政权,昔日我们离开中国内地教会时,心是何其凄恻茫茫,后来客居异地了,慢慢建立了新的家园,在台湾,在香港,在东南亚,也在海外;离国至今,旧的一代渐渐过去,新的一代亦已长成,情况跟昔日的犹太人又何其相近,只是我们去国不够半个世纪,若现在我们可以回去建造神的殿,有五万人吗?五千呢?五百?还是五个?不要说七十年后了。 第二次回国 主前五三六年,有五万犹太人在古列谕旨下,随着所罗巴伯回耶路撒冷去了(所罗巴伯是犹大国王室的直系亲属);八十年后(即公元前四五六年),再有一批人随着文士以斯拉回去,这次是波斯王亚达薛西下的命令了,而回去的人还比上一次的为少,十二组的男丁总共才二千人(八3一14)。至此,我们可以说,剩下归回的人共分两个阶段,先是于古列王元年(公元前五三六年)在所罗巴伯领导下回去,八十年后亚达薛西王第七年(公元前四五六年)在以斯拉领导之下,第二批人回国,这就完成了。 这两次之归国就给以斯拉划分成两个简单易记之分段: 第一部分:所罗巴伯领导归国(一至六章)。 第二部分:文士以斯拉领导归国(七至十章)。 以斯拉记这卷书 在历代志研究中,我们已经指出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原是出于同一个作者的。犹太人及早期的基督徒均相信文士以斯拉是它们的编撰者。为了方便研究起见,我们无妨再申述其理由: (1)至今仍没有够份量的理由反对这一看法。 (2)学者均认为三书之风格及文采,均是出于一人之笔的,而以斯拉记明显就是以斯拉的作品。 (3)没有人比以斯拉更有条件去编写这部分的历史,他既是文士,手头上的资料比任何人都来得方便和齐全。 (4)至于说这三卷书中有些地方明显地是出于二三人之手,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我们这个看法,仍然包括了:以斯拉成书后不久,某些有资格的人在圣灵引导之下,曾作过部分的增删,就如尼希米记中关于尼希米的自传,就很可能是出于尼希米手笔了。 至于以斯拉记是何时写成的呢?明显地是在本书记录最后的史实之后——那就是以斯拉领导之改革,这是他回国后之翌年倡导的(公元前四五五年),本书可能是在那次改革后数年写成的。 我们可以用耶利米哀歌三章三十二节作本书之信息主题:「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他们犯罪,神必要审判的,那时他们便忧愁了,但被掳七十年过去了,神没有忘记他的慈爱,他仍然向他们发怜悯,这是多宝贝的一回事。当我们人类任意犯罪,而把这个世界弄得天怒神怨,民不聊生之际,别忘记神仍是那位喜欢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的神!」 至于本书的结构,真是简单易明,上面已经说过,是清楚地划分为两部分的。第一章至第六章,是所罗巴伯领导第一批人回国;然后第七至十章,则是以斯拉领导第二批人回国。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在这两大段落的中间(亦即是第六章尾和第七章头)是隔了六十年的时间。所罗巴伯回国,是在古列王元年(一1),大约是在公元前五三六年;而以斯拉回国,已经是亚达薛西第七年(七1、8),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五六年,那是八十年后,换句话说,一至六章(第一部分)的事情,共占了二十年左右(参四5~6);因此六章尾和七章头中间便隔了六十年了,而以斯帖记所记载的危机,就是发生在这六十年的时间内(参四6)。 在这两大段落中,记述的笔法和发生的事情都是相当类似的。因此我们分述这一卷书时,便不照一般的方法逐段落来分,乃是要找出两部分相对称的地方来,这样会又易记,又有趣味。 第一部分是以古列王的谕旨作开始,第二部分是以亚达薛西王的谕旨作起头:第一部分的中心人物是所罗巴伯,第二部分的主角则是以斯拉;两部分均仔细地列出回归者的姓名,及带回耶路撒冷的圣器皿;第一部分记载着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的工作,第二部分记载着先知和文士以斯拉的工作;第一部分结尾时,最重要的事情是圣殿重建了,第二部结尾时,是百姓再一次分别为圣。这样的局不是顶有意义的吗? 以 斯 拉 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