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不少地方要是熟人相见,第一句话便是“吃了没有”?可见古人对“民以食为天”的概括是
何等精辟。人的身体由物质所构成,活人需要新陈代谢,所以他得藉食物来补充营养,故人以食为天
,理所当然。
过去,因为粮食总是不够,所以有人做梦都想,只要给我饱餐一顿就死而无憾了。但是,现在解
决了温饱之后的人们发现,人的难题远远不是吃饱就可大功告成了的,事情远远不是那么简单。
人是神创造的杰作,构成人的基本元素不仅是“泥土”,还有出于上帝之口的“生气”,后者正
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这有形的“泥土”和无形的“生气”在这活的身体上显明各自之所
需,肉体如不得食,终究必饥饿至死。那灵命若无活水滋养,同样必干枯而亡。故人一方面需要努力
为肉身营生劳作,另一方面又不可轻忽灵命成长之需。前者是暂时的,是被寄附的载体,后者是永恒
的,是来自神终久仍归于神的灵魂。事实上,无形需要比有形的欲望更紧要,里面的干渴比外面的舌
燥更强烈。对此,旧约告知早有训示:“人饥饿非因无饼,干渴非因无水,乃因不听耶和华的话”(摩
8∶11)。耶稣也声明:“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太4∶4):“叫人活
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约6∶63)这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应当以“天”为食!这里
的“天”自然是指上帝和他自己的道。
可是,总有人误以为,拥有华屋,家庭就温暖;身着美衣,气质即独特;位居要职,成就乃卓越
;囊中多金,价值就非凡;饱食三餐,生命便满足。然而他们有所不知,自己汲汲营营求取的,是终
将“能坏”的食物。人若只流连华丽的物欲世界,最终成为荒芜莽原中的仿徨迷羊,炙热沙漠中的困
顿孤马,干涸盐地上的失水蜗牛……对生命真谛茫然无知,忘却自己原是世间之客旅。
于是,当人达到享受人世间的一切,吃过了所有山珍海味后,其感觉总是“不过如此”。人里面
最深层之处依然空空如也,无法满足。所以现代人的“饥饿感”不是因为没有面包和牛奶,而是只有
面包和牛奶;现代人的贫穷也不是因为没有财产和金钱,乃是因为“穷得只剩下钱了”。人如果只是
一种无意义的生存,他只要有世间“能坏的食物”就足够。但若要真正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就必须
领受来自天上的那“不能坏的”、“存到永远的食物”。人若想要获得完整意义上的人生幸福,离不
开对心灵的滋养。只有一颗健康而不沾染灰尘的心,才能感受到人世间一事一物的美好,才能常存感
恩之心去面对上苍对他生命的主宰!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凡喝
这水(地上食物)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天上食物),就永远不渴。”(约4∶13)这是神的
儿子把希望的光芒,用鲜明的色彩写在那块极为灰黯的人生画布上,让人们可以在有限中向往无限,
短暂中寻找永恒,虚空中谋求充满,失落中希冀回归!
面包只能给人解决肠胃的饥饿,音乐也只能暂补精神的空虚,唯有神的话能安慰滋润人的心灵,
使其得满足。
所以,我们还是说“民以天为食”为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