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与宽恕
创26:1-33 安徽桐城有一处名为“六尺巷”的景点,故事发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虽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其美名仍为世人所乐于传颂。 根据《桐城县志》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叶氏邻,叶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叶氏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由于两家人各退三尺的行为,事件很快就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百米长,张家和叶家各一半;这条百米长的巷子,在当时不仅很好的化解了两家的矛盾,给村民提供了方便;而且更给世人留下了取之不竭的正能量,它的故事在不断地告诫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谦让不等于懦弱,宽恕不一定就是损失的道理。 《圣经》中的以撒就是“大度做人,克己处事”的典范,以撒的人生贡献或不及他父亲亚伯拉罕和儿子雅各那般辉煌,但以撒人性中的温顺兼有谦让的美好品质或是两位所无法企及的,给予我们世人留下了美好的榜样。据圣经记载以撒人生中遇到的第二次危机是因饥荒引起,“在亚伯拉罕的日子,那地有一次饥荒;这时又有饥荒。以撒就往基拉耳去,到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那里。”(创26:1)身在异乡的以撒知道慎言慎行的道理,所以为人处世极其谨慎,“那地方的人问到他的妻子,他便说:‘那是我的妹子。’原来他怕说:‘是我的妻子。’他心里想:‘恐怕这地方的人为利百加的缘故杀我,因为她容貌俊美。’”(创26:7)然而万分谨慎的以撒,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逐渐昌达,“以撒在那地耕种,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耶和华赐福给他,他就昌大,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户。他有羊群牛群,又有许多仆人,非利士人就嫉妒他”(创26:12-14)而暴露无遗,最终的结果自然是遭人的嫉妒,被排斥在外,“亚比米勒对以撒说:‘你离开我们去吧。因为你比我们强盛得多。’”(创26:16)独在异乡的以撒,面对众多的非利士人及强大的亚比米勒王的刁难,或许只能选择隐忍退让,“以撒就离开那里,在基拉耳谷支搭帐棚,住在那里。”(创26:17)而且这一退让就是连续退让了三次。(参26:19-21) 知晓这个故事的人,一般都会对亚比米勒及非利士人那种无理的做法义愤填胸,而替以撒鸣屈,认为他们的做法对以撒而言太过于残忍,明显是赤露露的抢劫;甚至有些人还会由此因爱生恨,认为以撒的隐忍退让完全是诺如无能的表现,是其人生中的重要污点;因为他们有绝对的理由支持,以撒完全可以不必任人宰割,相反还要宰割非利士人: 第一,这片土地神已经三令五申的表明要赐予亚伯拉罕的子孙,“你寄居在这地,我必与你同在,赐福给你,因为我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我必坚定我向你父亚伯拉罕所起的誓。”(创26:3) 第二,水源本是亚伯拉罕与以撒所寻所挖,没理由归于别人,“当他父亲亚伯拉罕在世之日所挖的水井,因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塞住了,以撒就重新挖出来,仍照他父亲所叫的,叫那些井的名字。”(创26:18参26:192122) 第三,所谓存在即合理,以撒在那地已经“住了许久”而且亚伯拉罕也曾经居住过(创26:8参26:15)非利士人三番五次的占有以撒的水源地,明显是强盗逻辑在作祟,对于这种人应当当头棒吓,而不是屡次退让;况且水资源在非利士人之地极其缺乏,就更应当如此。(创26:172122) 以撒不是不知水资源在当地的重要性,要不然他也不会每到一地首要的任务就是寻找水源了,“以撒离开那里,又挖了一口井,他们不为这井争竞了,他就给那井起名叫利河伯(就是“宽阔”的意思)。”(创26:22)更不会耗尽大力气把已经被塞住的水井重新挖起来了,“当他父亲亚伯拉罕在世之日所挖的水井,因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塞住了,以撒就重新挖出来,仍照他父亲所叫的,叫那些井的名字。”(创26:18)根据经文来看,以撒之所以选择隐忍退让,乃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最为恰当的解决办法,甚至只有唯一没有其一: 第一,按照以撒的意思,起初以撒躲避饥荒的目的地并不是非利士人之地,而是借由非利士人之地南下埃及,像当年的父亲一样,只是神拒绝了他的计划,明确的要求以撒住在非利士人之地,“耶和华向以撒显现,说:‘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你寄居在这地,我必与你同在,赐福给你,因为我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我必坚定我向你父亚伯拉罕所起的誓。’”(创26:2-3)以撒知道住在非利士人之地是神的旨意,若因何种缘故不去或离开皆是违背神的旨意。 第二,以撒清楚的知道各自力量的悬殊,虽然非利士人之地是神应许给亚伯拉罕子孙的,“我要加增你的后裔,像天上的星那样多;又要将这些地都赐给你的后裔,并且地上万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创26:4)但若要自我的一味蛮干甚至于发动战争来解决问题,吃亏的肯定是以撒自己,因为神有神自己的时间表。 事实证明以撒的隐忍退让,是三种选择中最为恰当的抉择。这样的选择不仅使神对他的信心更加的满意,“当夜耶和华向他显现,说:‘我是你父亲亚伯拉罕的神,不要惧怕!因为我与你同在,要赐福给你,并要为我仆人亚伯拉罕的缘故,使你的后裔繁多。”(创26:24)也使他的信仰有了实质性的转变,表明以此开始耶和华神成为了以撒自己的神“以撒就在那里筑了一座坛,求告耶和华的名,并且支搭帐棚。他的仆人便在那里挖了一口井。”(创26:24-25)同时也在外邦人中见证了神的作为成了别人的祝福,“他们说:‘我们明明地看见耶和华与你同在,便说,不如我们两下彼此起誓,彼此立约,使你不害我们,正如我们未曾害你,一味地厚待你,并且打发你平平安安地走。你是蒙耶和华赐福的了。’”(创26:28-29) 有一个佛教的典故,值得我们反思。据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的一段精彩对话: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超然、大度、洒脱,是值得世人推崇的;但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不免有些轮回报应的意味,以撒的做法与之就有很大的区别,“以撒就为他们设摆筵席,他们便吃了喝了。他们清早起来彼此起誓。以撒打发他们走,他们就平平安安地离开他走了。”(创26:30-31)我想抱有,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好之心态的人,做人时才会更敞亮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