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华人网移动版

主页 > 新闻 > 国内 >

中国基督教及其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3)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每日圣经故事),每日推送精彩主内好文,微信公众号搜索:meirijidujiao 加关注



  中国许多基督徒接受基督教的重要因素与他们的皈依体验——信仰助佑克难关,求神保佑得平安——密切有关。[12]《中国宗教》2004年第一期刊登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苏北一乡村半数家庭均有人信仰基督教,基督徒中80%强是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在受访的23名女性基督徒当中,18人(75%)源于本人、家人或亲戚患病;3人是因为家庭生意遇到困难;1人因为家庭有麻烦;只有1人是出于好奇。[13]《中国宗教》同期刊登的另一篇在山东省东明县进行的调查也有类似发现,基督徒皈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生病后急需帮助,受访的60%的人表示生病后没钱看病,信仰基督教有助于他们获得心理帮助和安慰。[14]

  基督徒寻求帮助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心理咨询层面。当一个基督徒内心有烦恼、有痛苦时,教会的牧师、传道人、弟兄、姊妹都可能成为她或他的倾诉对象、“思想工作者”。在人们整天忙碌于自己的各种俗务,为生计奔波而无暇顾及那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和妇女时,教会的“思想工作者”便成为她们贴心的和免费的心理咨询员和安慰者。随着中国婚姻不稳定趋势的加剧,基督徒的婚姻问题也日趋增多,就婚姻问题到教会咨询的基督徒有上升趋势。有时,基督徒也会带着饱受婚姻烦恼和痛苦甚至家庭暴力折磨的非基督徒妇女到教会找牧师或传道人进行咨询。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咨询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她们一个诉说的机会,使她们从教牧人员那里获得一定的心理安慰和关怀,对缓和她们的心境有所帮助。

  4.教会为基督徒联合从事慈善活动提供了媒介,使他们在互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服务尽一份力量。

  中国基督教两会领导下的教会堂点有近50,000座,这些堂点不仅为本地有困难的教徒、教徒家庭提供帮助,比如为无力资助子女上大学的教徒提供赞助,为没钱看病的教徒或教徒家人提供援助,而且一旦国内某地发生水灾、地震或流行性疾病如萨斯时,各教会都会自发地开展捐助活动,把善款及时送到需要帮助的人们手里。当然,事实上,每逢此类情形国内各单位、公司、社区都会动员人们开展献爱心活动,教会的捐助活动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似乎并无特别例外之处。然而,从教会论角度来看,教会毕竟是由三五成群的基督徒组成的、以基督为首的属灵团体,是基督把他们召叫到了一起,否则他们就是四散的个体生命。因此他们的慈善捐助具有特定的信仰根源,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特殊所在。

  此外,1985年成立的“爱德基金会”是一个由中国基督徒发起、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中国民间常设慈善机构,多年来致力于促进中国的医疗卫生、教育、社会福利和农村发展工作。爱德项目惠及全国各地,但优先考虑西部地区贫穷山区的群众,项目对象包括老人、儿童、妇女、残障人士、智障人士、福利院孩童、贫苦地区的农民等。爱德的捐款用于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生产需要,开展教育、医疗卫生、防盲特教、社会福利、农村发展、救灾和灾后重建等项目工作。它为中国基督徒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新形式,使他们通过参与爱德基金会的工作,为中国的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事业及农村建设直接投入一份力量。[15]

  总而言之,基督教在中国是一个成长中的少数人的宗教,由于受自我认知的局限,它基本上是一个个人救赎的宗教,基督徒中间与社会自我隔离、自我逃避的倾向依然非常严重,因此基督教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虽然它也开展直接服务社会的工作,但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基本上是间接的。

  

  注释:

  [①]除特别指出外,本文讨论的基督教指中国大陆的Protestantism(新教),不包括台湾的基督教。

  [②]由于社会学和人口统计的不足,中国基督徒人口的数字一直是个谜,各种说法在海内外并存。究竟哪个数字更令人信服,实在无从查实。本文所言仅为读者提供一个量化的背景参考,实非事实上的确切数字。通常被海外称作家庭教会的成员人数据说约有7500万人。不过,2003年英国的中国基督教观察家、海外基督使团华人事工部研究主任林保德先生(Tony Lambert)在《关于计算中国的基督徒人数:谨慎的报告》一文中详细比较了家庭教会自1983年以来在海外公布的一些数据后指出,这一数字明显地有夸大之嫌,因为它缺乏可靠的、可记载的文献的支持,经不起仔细分析。See Tony Lambert “Counting Christians in China: A Cautionary Report”, in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Vol.27, No.1, January 2003,pp.6-10.林先生1982年以前在北京的英国驻华使馆工作,后加入海外基督使团(OMF),曾经在香港做过11年传教工作,现在英国担任海外基督使团华人事工部研究主任,著有《中国教会的复活》和《中国的基督徒亿兆》。

  [③]See http://www.chineseprotestantchurch.org.cn/other/gaikuang.htm

  [④]可以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教会基本上只有前两种形态,第三种形态是最近几年的新现象,从“文化基督徒”现象讨论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一点。另外从西方和台港澳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比如1993年剑桥大学出版的《当代中国的基督教》(Protestant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by Alan Hunter and Kim-Kwong Chan)一书只谈到教会或聚会点和家庭教会两种形态。而2003年出版的轰动一时的《耶稣在北京》(Jesus in Beijing by David Aikman)则提到了第三种形态的存在。另请参见拙作《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见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五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159-169页。

  [⑤]See http://www.godoor.net/text/history/zhjh16.htm, Dr. Daniel H. Bays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Protestant Christianity Today in in Religion in China Today, edited by Daniel Overmyer,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3, pp.182-198.请参阅梁家麟《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教会》,香港:建道神学院,1999年;赵天恩、荘婉芳《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史 1949年-1997年》,台湾:中福,1997年;以及李平晔《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透视》第六部分,见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七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416-418页。 (责任编辑:jidujiao)


奉献支持

您正在访问的是基督教华人网简易移动版网页,请记住我们的主内域名(www.jiduai.com)使用电脑端访问我们的网页会有更丰富更完善的主内音乐、讲道、在线圣经,在线祷告,主内书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