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华人网移动版

主页 > 文艺 > 诗歌散文 >

在那不曾告别的远方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每日圣经故事),每日推送精彩主内好文,微信公众号搜索:meirijidujiao 加关注



 

  【在那不曾告别的远方】

  一

  在没有远方的年代,我们一直有所渴望。直到远方向你招手,你选择了回应,旅程便这样开始了。

  二

  这份始于永恒,实践于当下的某一个相遇的片段,毕竟酝酿了多年。无论祖国之外的他乡,或是祖国之内那些渴望远方的心灵。

  这酝酿,也不仅仅是人世间的友谊的结合。不曾想,若是没有一份爱的基础,失去遥远的一双爱的挥手,再伟大的心灵,也无法对此素昧平生的相遇怀有一丝忠诚。在没有爱的现实中,人们的理想屡次破灭。

  稀奇的是,这相遇,竟如此产生了。这不可能的相遇,在没有真理的绝对中变为绝对真理之中的可能。跨越了地域和疆界,吸纳了心灵与梦想,直到那一刻,在城外某处大巴上,我们抖落一身风尘,寻找到一个落定的点。

  阿来说,尘埃落定。而对于在路上的我们,旅程,才刚刚开始。

  三

  这地,位于哪里,我不知道;这山,这湖,始自何方,亦无史可考。它们缘何如此安宁,流动着生命的奇观?

  平生第一次,透过车窗,看到水。不是湖、或海、或江河,而是承载着生命的梦想、蕴含着生命博大境界的水。似是有形,与生命交融,幻化于无形之中。

  你若是首次看到这远非人力所能及的奇观,你想不到别的,只想到两个字:“创造”。在真实的创造里,包含了宇宙万物的变迁与交合,于是形成山、或水、还有其他。它们的变迁与交合,促成人类生命史的进化过程。它们叙述着天地生命的往事或悲情。看到它们,你想起了创造。因为创造里,仍然有爱。创造,并非机械的定格的一幕,创造中,含有呵护与眷爱。创造,并非完成时,而是进行时。进行时,有生命的律动。创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直到我们安息在创造者的国度里,创造的故事才宣告结束。

  四

  与接站的兄弟姐妹握手道谢,他乡遇故知。心中些许感慨:匆匆中,又走回一个原定的点。   人世间,总是如此多的离别和相遇。

  八八年出生的小布,第一印象便格外真挚。他接过我的行李,一路聊了起来。首次见面,但毫无距离感。这是八零后人际交往中得天独厚的一面,我们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也无城府的社会基因,反而被信仰赋予纯真的心灵储蓄,日益渐长,便使得人与人之间,少了一些割裂,多了几分融合。

  只有在信仰者的团体中,爱与信任变得真实,可被触摸。

  五

  一路疾驰。

  事实上,你所看到的,不仅是外景,还有人。如果只有景,而没有人,这大约也无味;只有人,又无景,又过于寂寥。不仅是人,还有人背后的那一位。因为独一位格的存在,素昧平生的人,穿越各自生命的地平线,走到了一起。于是,你可以安心,不必担忧其它。

  一辆车,将一场类似于神话的邂逅串联起来。于是,看到或沉默、或拘谨、或豪放、或倾听的每一道流光。

  对B姐印象深刻。与照片中的她判若两人。我一直对颇具知性魅力的女性心生好感,这大约应了宝玉的那句话“女儿是水做的”。在真实的女性身上,看不到泥土的气息,即或看到,也因为各自后天的造诣而全然荡涤了。她们有了天上的形象。她同时具有了温文尔雅的贵族气质与男人之肋骨般的坚强与果敢,若不然,又如何策划并带领此次的邂逅与重逢?

  第一印象,总是依凭第六感觉,获得清晰地捕捉。

  她在数点人名,以便统计。这情景,如同圣经?民数记中的场面,是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胜仗,以爱作出必要的数点。在西方是如此。东方呢?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沙场点兵。

  我们不是兵。我们拒绝一切尘世的杀戮与伤害。我们只是轻轻地走着向上的路。向上,或者向下,然后安然。我们知道:爱,是唯一的兵器。

  六

  数点时。一精神矍铄的“老者”微笑站起,车厢内,自后向前,与我们握手。尽管,他的年龄分明长于我们。他首先与我这晚辈握手,这使我束手无策,欲以老师相称,又不知姓氏如何。这些,都不重要了。在他主动的近乎于东道主般的热忱与关爱中,任何人间的标识都无足轻重,反而是他的热情与谦卑,让从小置身于“礼仪之邦”的虚假言辞中的我,感到汗颜。

  过后的某一刻,我突然想起“临风而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网路标识,心中一惊,盖因神交已久,乍暖还寒。便只能将此默认,存于心中。

  七

  想起一些词:中庸、内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礼教曾被冠以封建的定语,大概是儒家塑造出来的人格,基本上都是中规中矩。即便正在走向全新的信仰,儒家的人格基石,却依然作用于生命中,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和思维模式。所以车厢内,言语稀少,彼此只能以好奇之心,揣摩对方的所有,却不会轻易干扰空间的这份寂寞。唯有前座的Z兄,一路谈笑风生,激扬澎湃,幽默与嬉笑共存,调侃与愤青共舞,严重颠覆了传统七零后的形象,以至于,我误以为他是九零后。   这是一个谈得来的人。

  察言观色,望闻问切。或者,在这一切的沉默与声音中,可以听到不同生命的故事。它们被隐藏在一切的声音之下。或者有,也或者无。

  八

  与小七在某一个不为人知的片段中,相识,又相知。他冠于我的绰号“萝卜”不胫而走,传遍江湖,而我也多次玩笑曰“七公的N代孙”。大笑天下。

  这次相见,他即将结束0.5个生命体的游荡,与另一个0.5个她联合,组合成一个完整的1。这种联结意义重大。尽管,我对数字缺乏一种本能的好感。但当这些有趣的数字作用于彼此的关系中,意义非常。

  比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一生一世、朝三暮四、七上八下……都在说明人心灵的动静。

  我不知道他和她是怎么互相找到的,但据说,有青梅竹马的过往。这样真好。我们这个虚假的社会极端缺少这种从童年时就培养出来的感情,总是以一种假冒的方式扼杀人性中潜在的渴望。孩子从小被灌输“早恋的非法化”,忘记了中国历史上太多的皇帝年方弱冠或更小,便已三宫六院妻妾成群。这不是崇尚一夫多妻或君主专制,而是言明真爱应当从童年时便给予培养,甚至,当婴儿尚在母腹中,胎教阶段便应该予以培养。告诉孩子:什么是母亲的爱、父亲的爱、朋友的爱、情侣的爱、异性之间的爱、以及上帝的爱。告诉孩子们不同的爱的形态之间的关系与界限,以及互相融合而产生的某种生命的动感。不要感到不好意思,也不要认为母腹中的胎儿无知无觉,若果真如此,那位在母腹中便已被上帝所爱的以色列英雄大卫,那位在母腹中便已拥有圣灵的约翰,何以震撼世界?

  对于人性中最基本的爱的需求,如果一味抹杀或辖制,不啻于一种违反人性的教育,违反人性的后果,使人性中的善不被激活,人性中的恶便大行其道。于是,身边很多小朋友沉浸在色情文化中,身边一些大朋友出入于GAYBAR,或因为无法恰当的表达对朋友的爱、父母的爱、情侣的爱……而造成友情的、亲情的、爱情的伤痕,现在想想,盖因对爱的认知较为模糊罢了。

  他与她在童年相遇,并将这份爱保持至今,难能可贵。也有最珍贵的一点,他们之间,有真理的印证。所以第一夜,成为一千零一夜中多余的那一夜,异常精彩。也许多年后,七兄再度升级,初为人父,蓦然回首,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

  九

  丰盛的爱筵。

  感动有二:

  其一,远离都市的腻味与夹杂着太多叫嚣的食色场所,眼望这满桌精致的菜肴,那份淳朴中透露出的点点爱意,委实滋润了心灵,每一道菜肴背后,蕴含着太多细节,或者悲哀,也或者幸福,他人不得而知,在这相聚的一刻,时间被定格于永恒之中;

  其二,中国人在远离昊天上帝的流浪中,只能以“民以食为天”建立在世为人的根本,久而久之,“饕餮”“食客”“美食家”……纷纷涌现。在没有上帝的假设中,人性中的邪恶、诡诈、与贪婪,又往往透过饮食的环节逐步呈现出来。此刻,这些与上帝有真切相遇的人,彼此穿插于饮食之间的交往,又超越并圣化了传统饮食的过程。此刻,不在于吃什么、怎样吃,而在于说出“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的那一位。

  十

  中秋之夜。江南的秋风秋雨中,没有月亮。它悄然隐退。或许在期待着,地上的朋友,如何将满月揽入心中。

  许多人意识里,那个亘古不变的月,以及背后的天,并非全无意义,也并非只是物理意义。在中国的文人墨客与民间信仰中,“中秋献月”带有明显的祭天的情结。他们并未找到天道的实体,只能将此依托,伴随着缭绕升起的余烟,献于空间之中。

  这一晚,备了月饼,分给每一位讲述生命故事的朋友。不知彼此的过往如何,几分钟的分享,叙述了地上的家以及天上的家的现实意义。Z兄复杂的家庭关系与生活动荡,他的坦率、豁达、喜乐,却又不受干扰;J不远千里从东北前来,他编辑的刊物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表述之间或许因为紧张而有些慌忙,却体现出单纯与质朴……我更加确定了从前的认知:每个人,都是一部小说,是经由上帝写就的波澜壮阔的生命图景。

  没有月光,语言在流淌。分明穿越了厚重的云层,将各自的心灵,安放于晴空之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前那些孤单的旅人,要听我们所听到的,却未听到;要看我们所看到的,却未看到。今夜,我们这些听到与看到的人,分享各自所听到、看到、与触摸到的流光,与从前相比,我们不敢说距离星空又近了一步,至少,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诫自己:我们已经找到那条通往星空的路。即或不然,也在寻寻觅觅中却不再冷冷清清了。

  十一

  临风而立。这词很好。

  中古士人向来以“风”暗喻人生的波澜起伏与历史的层层交叠,如“风云际会”、“风、雅、颂”、“风口浪尖”。它们指向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绪与人生坐标。在生命的风浪沉浮中,又如何能以自由之身立于天地之间?三十而立,并非单指既定年数万事齐备,而指向生命中一份沉重的嘱托与稳重的基础。

  无月的夜幕下,临风兄讲述了这个风云际会众声喧哗的年代,后现代主义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做了必要的记述。首先,分别定义了现代思潮与后现代思潮,再叙述后现代的文化特色,转而审视后现代人的主要特征,以及后现代思潮对绝对真理所构成的挑战,比如,我们如何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与周围漠视真理的朋友友善地对话和交流?又如何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完成对真理的多方位呈现?

  这其中,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如兄所言,要认识到我们都是残缺的,并且,我们不是真理的拥有者与捍卫者,要以谦逊宽广的心,彼此接待。

  这是温和的。回想起耶稣被捕的那夜,也就是真理被抗拒的那夜,门徒自以为捍卫真理而削掉兵丁的耳朵,耶稣只是说:“收刀入鞘”,便医好了那个兵丁。在真理那里,从来无需呐喊与叫嚣,更无需仇视与对立,而只是轻轻地走着向上的路。向上,或者向下,然后安然。

  不知觉间,深感思想的力量的强大。无神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儒家理想……不同的文化系统与思想主张,串联起一波三折的人类史,指导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看见。尽管,大众对“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所知甚少,却无形中,我们的生活、思维、工作、甚至心理状态,均受其影响而不自知。或者说,当人类步入一个新的高速的发展阶段时,思想家的工作之一,便是归纳出人类在此阶段所面临的危机与困境,并寻求解决。

  而后现代之后,又是怎样一翻风貌?

  或许,未来学可以给我们一些回答。

  而未来学所企图揭示与证实的,也永远是这个充满问题的世界,并试图寻找一个新的世界与新的理想。

  如此循环往复……其实,历史也可以笑逐颜开。人类一直处于创世纪和启示录的中间地带,各自游戏人间。

  B姐说得很对。她说,其实自从亚当夏娃逃避上帝以来,后现代便已经开始了,旅程便已经开始了。  

(责任编辑:admin)

奉献支持

您正在访问的是基督教华人网简易移动版网页,请记住我们的主内域名(www.jiduai.com)使用电脑端访问我们的网页会有更丰富更完善的主内音乐、讲道、在线圣经,在线祷告,主内书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