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默想》(连载3)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resized="true" /> 《基督徒的默想》(Christian Meditation) 克艾蒙(Edmund Clowney)著 苏文峰/简王仁芬 合译 神常用两种方法来引导我们:藉著祂已经启示的话语,以及祂特别的带领。神并没有带领以色列人走最近的路程到达应许之地。祂的目的不只是迁移,更是教导他们。同样地,祂也没有一直以我们所想的方法来喂养我们,试验我们。藉著默想,我们从神的话中寻找智慧,来认识靠神的话而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的默想,不会使我们忘记或逃避日常生活的问题:面对单调生活的厌烦,教养倔强孩子的痛苦,照顾老迈父母的重担与忧伤。这些问题不会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却自我陶醉于「超觉静坐」而改变。默想不是逃避,而是帮助我们从生活的忧伤或苦难中,体会神的带领,并求得福音的应许与安慰。 使徒保罗不断地祈求,希望教会能在基督的智慧里增长。「我们……为你们不住的祷告祈求,愿你们在一切属灵的智慧悟性上,满心知道神的旨意,好叫你们行事为人对得起主,凡事蒙祂喜悦,在一切善事上结果子,渐渐的多知道神……」(西1:9,10) 基督徒的智慧是属灵的;也可以说,是圣灵的恩赐。它也和其他的圣灵恩赐一样需要操练。与耶稣基督联合而得的智慧,和使用乌陵或土明不同。它不像祭司的胸牌有「占卜」的作用,对我们的问题给予「是」或「不是」的答覆(参照撒上23:9-14);而是圣灵在我们心里运行,启迪我们,帮助我们分辨自己的动机(诗139:23-24;帖前2:4;罗8:27;参照箴27章),并照明我们的悟性,使我们知道神如何以祂的话来引导我们的脚步。保罗常常提到旧约智慧所反映的人际关系;他引用箴言的话智慧地教导教会(如罗12:16-20)。 有智慧的行为不仅会顾虑到什么行动,还会考虑时机。旧约讲到分辨定期与定时的智慧。(传道书嘲讽世人「定时」的智慧,因为常有极端相反的事在同时进行,属世的智慧终必徒劳无功;因此世人必懊悔不已。)保罗说行在智慧中的基督徒「要把握时机,因为这时代邪恶」(弗5:1;新译本)。在这邪恶的世代,基督徒当用智慧来辨别神摆在他面前的机会,并抓住它。 没有默想,基督徒很容易让机会流失而不知所措。一个基督徒若渴望要荣耀神,并且恒久、认真地思想前面的道路,新的服事方式就会向他显明;不是自我陶醉的幻想,而是顺服神的呼召。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resized="true" /> 2. 属灵的亮光 神吩咐约书亚的,并在耶稣基督里成全的,神也照样吩咐今日的基督徒:藉著默想神的话,我们学习「谨守遵行这书上所写的一切话」(书1:8)。律法主义者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忘记基督徒默想与顺服背后的属灵深度。要真正顺服神的话,仔细又切合实际的思索是必要的。 但是基督徒的智慧不只是把道德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圣经是神的话,我们默想神的话,就是要听祂的声音。我们应用圣经原则的时候,我们就是站在神这位引导我们,在我们前头行,又与我们同在的神面前。 就某个角度而言,智慧的属灵深度,就是它实际的地方。正因为我们是站在神面前,我们的属灵知识就不会与我们的实际状况脱节。没有人可以隐藏起来,不见神的面,这是无可逃避的。 在诗篇里,因着诗人对神的认识,默想与赞美是同时进行的。诗人赞美神的话语、神的工作和神的荣耀,他同时也默想这些事(诗119:48;77:12;145:5;105:2)。他追想神过去的大能作为(默想最重要的,就是赞美之中「追想」的这部分,诗143:5),思想神所应许的、未来的救恩及祂现在的引导。 不肯默想的心灵,不能看见神的仆人为我们受苦的意义(赛53:8)。唯有藉著默想,神的荣耀才能向我们显明。祂不只是在云彩中显现,更是直接的与罪人为伍。路加一再提醒我们注意马利亚一直在默想道成肉身的奇妙与受苦的阴影(路1:29;2:19,51)。她的灵以神她的救主为乐,她的诗歌是她敬虔默想的结果(路1:47-55)。 属灵的默想会改变我们对世界、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及对生命意义的看法。灵界的神秘经验,常被认为是直觉的,不是理性的,是一种「超觉」,而不是认识。 东方神秘主义里,有些专门用来排除人理智的技巧,好让直觉活跃起来。例如:反覆地说一个字或一句话,也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先是渐渐驱除其他的一切思想,最后连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也会消失。他们还用另一种技巧,叫人集中注意力于某个形象上的一点,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 基督徒的默想与他们不同;不是因为我们不用直觉,而是因为我们也要用理性。让我以欣赏图画的态度来打个比方:假设我们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看林布兰(Rembrandt)那幅彼得不认主的名画,我们可以用狭窄的眼光来看作画的技巧,只研究他所用的颜料,其他什么都不想。 我们也可以广泛地来看它的技巧,想一下作画的过程,例如,他是不是先以灰色为底,再上其他颜色等等。 我们还可以看得更广,从创作的角度来研究这幅画;这幅画之所以有伟大的成就,是藉著画面的结构,使柔和的背景人物成为注意力的中心。 可是这幅画的成就不止于此,它还有其他重点。它是「一幅画」;我们对它的印象可以说是直觉的,因为我们是看它的整体,不是它的片段。而且,林布兰所阐释的主题,是圣经里极富感情的一段。画的前景是西门彼得极力否认他的主。画的背景是耶稣,也是整幅画的中心。就在彼得否认主的刹那,耶稣注视着彼得。 正如看这幅画一样,基督徒的经历绝不是选定一个注视焦点,然后排除理性而神游。这幅画之所以对我们有意义,是因为我们用理性的了解与联想来支持我们的直觉。或许审美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明白我所说的话,那就是,只有在各个层次的意义相配合时,才会产生美感。 观赏林布兰的话,会给基督徒一个独特的经历。没有任何其他的画会给我们相同的感动,因为只有这幅画融合了直觉和认知的特点。基督徒在看这幅画时,可以感受到神的同在;当他思想这幅画的意义时,自己否认主的经历,与主来挽回的恩典都一一涌现。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resized="true" /> 当然,我们如果将欣赏名画,视为基督徒与神的交通,我们的思想就超过了这比方的意义。我用这个比方的目的,只在说明:正如审美观念融合了直觉的感受与理性的联想,基督徒的默想也融合了直觉的体会与理性思考的了解。 “只有在直觉驱除了理性的了解以后,我们才能体会石头、花草、树木的真体”,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当然,太重理性的分析,有时会让我们只重片段而忽略事物的整体:就如,只拼命研究作画的颜料而不去欣赏整幅画。可是如果我们因长期注目一个事物,而使自己内在的意识有所改变,我们也一样没有真正认识那事物,甚至会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已经与它合而为一了。这种幻想,就是因为思想的偏差与缺乏理智所引起的。沙特(Jean-Paul Sartre)在他的作品「诺西亚」(Nausea)里,描述石头或树根的存在可能带给人类的恐惧。沙特有力地描述基督徒在这被造的世界里可能有极不同的经历。假如没有神,假如我们孤单地活在宇宙中,假如人的生命只是短暂地投影而没有其他的意义,那么,任何东西的存在对我们都会是个威胁。连树根的黑颜色都会使我们害怕。从最近的一些讨论中,可感觉到这份恐惧的背景。许多人说,在地球以外的宇宙应该存在着有意识的生命,如果不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就是在另一个银河系。人类无法忍受孤单地活在地球上这个想法。 可是基督徒对这被造世界的感受,不单不会感到恐惧,反而为神的创造踊跃。花的美丽不仅使基督徒心里充满喜乐,每一朵花的存在,都是神美善的记号。由于现在万物都在奴仆的轭下叹息,等候神儿子的救赎来到,所以基督徒在这旧造的奇妙中,还拥有更好的、新造的荣耀应许。 植物,生物与地球科学的知识,一点也不会动摇基督徒心里「这是天父世界」的信念。相反地,知识愈增加,他对神的赞美也愈加多。 巴斯德(Richard Baxter)在他1650年所写的「圣徒永远安息」(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里,呼吁基督徒多思想神的创造与供应:「我们可以在每一口食物、每一口水中,比许多正领圣餐的人,更完满地体会基督与天堂的滋味……这样,我们就知道,只要有一颗愿意体会的心,一切的景况与受造物,都对我们的属天生命有益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