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近代教会史 第一课
第一课:德国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一) 主题:马丁路德改教运动开始的背景 思考问题:马丁路德为何要冒生命的危险起来改教? 1. 当信仰成为我们心灵的捆绑时,怎么办?如何起来更正? 2. 这种捆绑可能来自不正确的教导,如:有人用罪恶感(Guilt)和羞耻感(Shame)来规范我们的生活时。 3. 现今的基督徒很容易用成就取向而非用恩典来过基督徒的生活(路十五章中的长子,罗八章中奴仆与儿子的比较),Why? 教学目标: 1. 平信徒皆祭司 a. 信徒可自由并直接与神相交。 b. 信徒之间互为祭司,彼此相通。 2. 基督徒的自由 a. 一方面基督徒是世上最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束缚。 b. 另一方面基督徒因着爱而作众人之仆,受人管辖。 参考数据:「历史的轨迹」(The Church in History by B.K. Kuiper)李林静芝译,校园书房出版 教学内容: 未改教前称「大公教会」,改教后分称「罗马天主教」和「更正教或称复原教」即以后所称的「基督教」。 1. 大公教会的弊端和延伸 a. 告解礼:中世纪教会非常强调罪,以及罪所带来在地狱和炼狱中的刑罚。因此神甫的告解礼是最重要的圣礼,因悔罪而有因功补罪的观念。 b. 赎罪券:是告解制度新的发展,由教会发出一张声明书,宣告悔罪者已藉付款方式,从刑罚中释放。不但自已买,也可以为已故的亲人购买赎罪券,以减少他们在炼狱中受苦的时间。赎罪券开越多,弊端也越多。 c. 道明会修道士Tetzel:在马丁路德所住的Wittenberg附近,以不正当手法贩卖赎罪券,才引起马丁路德开始对赎罪券的批评。 d. 九十五条文:路德钉在Wittenberg教堂的门上,是路德对赎罪券所产生的恶习引出的攻击,以致对整个信仰的反省,最后产生宗教革命。 2. 马丁路德的前半生平(1483-1517) o 1483 诞生于东德Eisleben o 1498 前往Eisleben上大学,1501转往东德Erfurt上大学 o 1505 完成文学士,遇雷雨而奉献给神,进奥古斯丁修道院。 经历信仰的大挣扎(中世纪的救恩论,善行论,赎罪观) o 1510 至罗马朝圣,看到圣职人员的败坏 o 1511 迁至Wittenberg,受教于Staupitz老师(代表奥古斯丁修道会思想 a. 悔改是由爱神的心开始 b. 不可信赖人天然的能力(如:良心,良知) c. 真正的神学是荣耀神而非荣耀人 (Staupitz给路德的帮助是在教牧上,不是在神学上。) o 1512 获神学博士,任教于Wittenberg大学,讲授诗篇(1513-15年),罗马书(1515-16年),加拉太书(1517-18年),第二次诗篇(1519-21年) o 1517 钉九十五条款于Wittenberg城教堂 3. 改教运动的基本观念 . 改教领袖们主张回到使徒时期的教会型态 a. 改教领袖们也强调「信徒皆祭司」的看法 b. 改教领袖们认为教会是信徒的集合,不是圣品人员的阶级组织 c. 改教领袖们强调圣经是信仰与生活的最高权威 生活应用: 1. 马丁路德的改教思想是逐渐形成的,可见当一个基督徒有愿意反省更正 的心志,神就会赐福给个人甚至教会和整个世代。我们是否有这勇气? 2. 罗马天主教以前的大公教会在信仰上的偏颇是从高举神甫的地位开始的, 今天我们在教会中当如何避免高举人甚于高举神? 3. 马丁路德当时的平信徒没有机会读圣经,只有神职人员可以读到神的话和 解释神的话,但改教后强调信徒皆祭司,我们当如何善用这宝贵的职份? (责任编辑:jiduj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