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示:请读本书三遍,再找一新译本读一遍。 万物都是按你所看为好的存在,按你所知的,万物得以存在。 在你的亮光中,你的荣耀得以彰显;连那否认你的也如此;黑暗彰显荣耀的圣光。 你若根本不存在,那些否认你存在的人就不能否认你;就是如此,他们的否认也是不彻底的,不然他们根本就不存在。 他们说明你是永活的;万物也说明你是永活的。 ——艾略特 我们愈是研究希伯来的先知文学,有一件事影响我们愈深的,就是这些先知对神权的认识是那么清楚肯定,尤其是说到神对列邦的政权和历史的关系——这一点在那鸿先知对尼尼微强硬的言论中表明得不能再清楚的了。 这个敲响尼尼微丧钟的先知,我们对他的生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只告诉我们他是「伊勒歌斯人」,就是那么多了?我们连他的出生地伊勒歌斯也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有人推想可能是在加利利,因为在加利利中,有一条村是以他为名的即是Kaphar Nahum,意思就是「那鸿村」。有人又说,现今之El-Kauzeh村——位于拿弗他利支派人聚居之地——便是伊幼歌斯人的后裔。又因为那鸿在书中常提到迦密、黎巴嫩,和巴珊等地,因此他们说,这些都显示出那鸿是圣地北部的人。倘若那鸿真是加利利人,就很可能在亚述掳去十支派后,再以外族人移民该处时,那鸿先知便和他的百姓南逃至犹大。不过这一切都是猜想吧了。我们没法确知我们能肯定的,就是那鸿是向犹大国作先知的(一13、15);亦可能是在犹大写成这本书。 那鸿写本书之时间,在三章八节有个线索可寻,即是在挪亚们被陷之时。挪亚们是埃及的名城,是膜拜亚们神的中心,我们从发掘出来的亚述碑文得知,挪亚们是被亚述王亚索巴尼普(Assur-banipal)所攻陷的,时维主前六六五或六六四年。拿鸿先知就是在这事之后不久写拿鸿书的;这个推想若是准确的话,他就是继以赛亚之后在犹大国最坏的一个王玛拿西时期作先知了。 耶和华与尼尼微 那鸿先知的言论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尼尼微的命运。在那鸿的时代,亚述之京都尼尼微是最伟大的城市。在所谓十二本小先知书中,有两本书是全论尼尼微的。在那鸿之前约一百年,约拿先知便代表耶和华向尼尼微城宣告它的命运。尼尼微人从约拿知道耶和华是「不轻易发怒」(拿四2),这跟他们亚述神只的凶恶成一个强烈的对比。尼尼微人就从神的先知接受了神的爱,他们悔改了。但过了不久,他们就忘记了,或起码以为耶和华是不发怒的,他们变得比以前更邪恶。现在神要藉那鸿先知来向他们宣告:「耶和华是忌邪施报的神。」(一2)他们要知道,耶和华在约拿时代之所以不向他们施报,纯是因为他们离恶归正,而不是耶和华改变了,不再忌邪了。因此,我们可以说,那鸿是接着约拿向尼尼微人说预言的;像约拿一样,那鸿也说:「耶和华不轻易发怒」(一3),但他加了另一方面的真理——「大有能力,万不以有罪为无罪」。 本书一章三节事实上就是尼尼微城丧钟的关键所在,这信息亦是传给万代的——「耶和华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圣经用两本书来论尼尼微,目的就是要强调其重要性。这个古代帝国的大城要作万代万民的鉴戒,好认识神管理列邦的原则。愿列邦万民都留意!愿那些以为神不闻不管的人留意,他的忍耐和静默并不说明是容忍罪恶的。我们若是悔改离罪,他就乐于赦免;但我们若不肯悔改,他就不能容忍了。「神是轻慢不得的」,我们亦无处可以躲避他,因为那鸿说:「他乘旋风和暴风而来,云彩为他脚下的尘土……」(一3~6)。历史既告诉我们亚述亡了,耶和华在旋风中亦要同样对付今日的世界各国。他对以公义来管理列国的原则是不变的。他绝不能轻看公义而滥施慈爱;罪债必须清偿。尼尼微在昔日是最骄傲、凶猛,亦是最邪恶的城,附近的居民都在他脚下抖颤。她以为自己是不败的,因此在骄傲中日渐坐大;但现今那鸿不单斥责他们的骄傲、欺压、拜偶像,和藐视耶和华的权能等罪,他更宣告了神不可挽回的谕令——尼尼微必永远被毁灭。这个历史事实既摆在眼前,就让我们与保罗同说:「看哪,神的恩慈和严厉……」——他藉约拿见证他的恩慈;又藉那鸿去表明他的严厉。 愿这一代的人都能仔细小心地思想昔日的尼尼微,她是神给所有国家领袖的一个实物教材。管理这个世界的同是昔日审判尼尼微的神,他没有比在旧约时代少一分严厉,或多一分怜惜。他是一样的不能与罪妥协,对悔改离恶的也是同样的有怜悯;他是昔在、今在,一直到永永远远不改变的神。有时我们会以为基督的福音是表明神可以接受罪了,这真是大错特错。福音是神的慈爱最高的表明,但这绝不等于说神管理列国的公义原则有丝毫改变的可能。从创世以来,神就是满有恩慈的,但对罪恶亦是一样不能容忍的,到今天他仍然是一样。我们若非特别的不敏,反纳粹战就最能说明神的管理并没松懈,作恶的国家仍必定败亡,愿今天领导国家的元首们都从尼尼微学到教训。 我们不必太详细地分解本书的意义,只要明白了上述全书的中心信息,各段的意义就不难明白的了。本书是以诗的体裁写成的,其形容之生动,用字之严谨,可说一时无俩。我们若是听一个精于希伯来文的人朗诵第二章一至七节(描写大军倾覆尼尼微之情形),就仿佛身处沙场,听到战车隆隆,大军向前的声音,这书可算是「绘形绘声」的杰作。 第一章先以描写神之属性及工作为起首,然后全章作三分段,与三章书互相呼应,第一章是宣告尼尼微城要被倾覆;第二章形容尼尼微城之被围困至攻陷;第三章写引到审判的罪恶,结尾是:「你所行的恶,谁没有时常遭遇呢?」 我们分列三章书的中心如下: 第一章:宣告尼尼微的命运 第二章:形容尼尼微的命运 第三章:解释尼尼微的命运 在研究小先知书时,我们不止一次的提及要用多种新译本来读,这绝不是说和合本的译文并不好,相反地,和合本比许多译本都来得忠实及易明;举例说,英文之钦定本(于一六一一年就译好)很多时候不单用字古老难明,不少地方简直是读不出意思来的,就如本书一章十二节,钦定本译作:「他们虽然静寂……也被剪除」,这算什么意思?和合本(和修订本)则译作:「尼尼微虽然势力充足,……也被剪除。」明白多了。还有,二章二节,钦定本译作:「耶和华使雅各的荣华转离……」修订本及和合本均作「耶和华复兴雅各的荣华……」。但我们为什么仍要用新译本来读呢?原来在旧约希伯来文圣经上,许多地方极不容易知道它的原意是什么的。有些字只出现过一两次,语言学家就不知该字应作何解释。随着考古学的发掘及语言学家的精心研究,有不少地方原是意义晦暗的就有了新亮光,释经家也较有把握知道怎样翻译它们了。修订本之所以比钦定本易读并不全是因为用字浅白,上述原因是重要因素之一;和合本之翻译至今已经过半世纪,其间有很多的发现是可以帮助中文翻译的,因此多读一些新译本应是有益的。 不过我们用新译本时要注意,千万不要存好新厌旧的幼稚心理,以为凡新译本与和合本有不同的,和合本必然是错译。这是绝对感情用事的。能读英文的读者,最好多买几种近代英译本作参考用,以决定该如何取舍。一种译本的价值是由好多因素决定的,亦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还没有另一本中译本的地位可超越和合本之前,我们应该以和合本为主,其它译本为次,属于参考性质,好帮助我们更易了解和合本的意义。这样的态度才算是稳健。 尼尼微的强大和卑陋 无可否认的,尼尼微城是历史上最特出的城市之一。研究约拿书时我们指出,尼尼微这名字其实是四个城市的总称,它们合起来成为一个长方型的一组大城,城周达六十哩长。城墙有一百尺高,其阔度足可容二辆战车并肩飞驰。城墙共有城楼一千五百个,每个达二百尺高。我们若按三角测量法来量度该城,其全面积达三百五十平方哩之广,比现今之伦敦还大! 尼尼微城内有广阔之花园、果树园、草原及禾场等;这在古代大城中是不足为怪的,巴比伦城就是这样的了,因此就算兵围城下,他们亦不会绝粮。约拿书四章十一节说该城内还有许多牲畜,亦是理所当然的了。同节还说尼尼微城内单是小孩就有十二万多人,若把青年、中年,及老年人全算在内,这城有一百万人口也是可能的;到一百年后那鸿的时间,相信还不止此数呢。 但尼尼微的强大跟她的卑陋成正比例,他们对被征服者的残酷叫听见的人也心寒。在他们附近的人更是日夜提心吊胆,不知何时会落入他们的手。尼尼微人的嗜血狂已到了人神皆怒的地步(请参约拿书的解释),现今那鸿勇敢地站出来,愤然斥责这个充满强暴、谎诈、奸淫和拜偶像的城市(三1~7)。耶和华的定案是:「我必因你鄙陋使你归于坟墓」,或译作:「因你鄙陋,我必为你预备坟墓。」(一14) 那鸿预言的应验 预言最佳的试验就是看它能否应验,亦是这一点叫我们确信圣经是神的启示,因为它里面满了都是应验了的预言。那鸿对尼尼微城的预言就是最佳的一个明证。二章六节先知把此城将怎样被毁灭的方法也写了出来——「河闸开放,宫殿冲没」;这是否一字不改地应验呢?我们且看下面「讲坛释经」的一段节录便可知晓: 「这预言能如此准确精细,又怎能是出于人的构想?当那鸿作此预言时,亚述的势力仍然如日中大。邻近各国无不按时纳贡的,连远远的埃及也要臣服,腓尼基和赛普路斯日夜惊惶,犹大年年进贡。他们之富有足以雄视天下,谁敢在这时候预言她会速速灭亡?但在亚述巴尼普王驾崩之后,他们的国势就如江河下泻,一去不返了。埃及揭竿反叛、巴比伦不服,而新兴的玛代还备军要攻击尼尼微。亚述巴尼普的承继人派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去安抚巴比伦,拿布普拉撒成功了,被亚述王封为巴比伦王。他处事极有技巧,又积极备军,就在短短十五年间,他已有足够的能力来挣脱亚述的轭而独立。他与亚述的每一敌对国建立邦交,联成一阵线,共同对抗他们的公敌。这一联盟包括了玛代、波斯、埃及、阿米尼亚和别的小国。每国都有一共同的火热愿望,就是要打倒亚述;但开始时他们失败了,亚述仍然维持短暂的优势。后来联盟国得到比翠亚(Bactria)的增援,他们就成为一支无敌的大军。尼尼微人自知不保,就想弃城而逃,却给联军围困,只好逃入大城暂避。他们在尼尼微城困守达二年之久,直到他们守无可守。这趟是轮到他们仰息于强敌的怜悯下了。当时适值底格里斯河泛滥,把他们城堡的一大段冲毁,盟军就乘破口而冲入,把城占据了。尼尼微于是被陷,无数的居民被屠杀,时维公元前六○八年,正如那鸿先知所预言的。」 尼尼微之被毁是那么彻底,到主前二世纪时,连其城址都无法追寻(请参结三十二22、 23)。 最后的教训 那鸿名字的意思是「安慰」,让我们坦白地说,他的书对敬虔的人真是个人安慰!他告诉我们神的管治是公义的,不知悔改的恶者压迫其他人类是神所十容的。基督徒不应汲汲于自私的报复;但神之不能容忍公义被践踏,他必起来报复残害无辜的人,却是绝对待合圣经之原则的。请注意:那鸿先知在本书内极少提及自己受害的祖国,其理由是明显的;神要击打尼尼微,并不全是为他选民之故,那鸿只是代表全人类的良知来斥责她。他不是只关心个人之得失或报仇雪恨;他是站在神一边来宣告大地之主公义的审判,他必不以有罪的为无罪。 不错,这就是安慰:有时我们想到这世界义人死亡,忠人亨通,心又岂会舒服?这又岂是耶和华的道路?不,那鸿高叫:「耶和华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在神的愤怒中,我们得到安慰;那鸿先知说,神必为义人伸冤,这就是安慰了。事实上,这岂不正是蒙选召的人日夜的呼求吗?(路十八7、8;启六10、11),全能者已经站起来,他要报应(罗十二19)。 还有,尼尼微城亦是这个「邪恶的世代」的先影:它外表的强壮、虚伪的悔改、害人的假宗教、内里的败坏、对人灵魂的残酷,与及至终必为神推翻等等。还有一点不可不注意:第一章十一节先知对尼尼微说:「有一人从你那里出来,图谋邪恶,设计攻击耶和华。」 (「设计」钦定本译作「卑鄙的谋士」,修订本作「问计于卑邪」,或可直译作「巴力的谋士」)。那鸿可能是指曾在那京城下狂语的拉伯沙基而言(参王下十八、十九章,赛三十六章);拉伯沙基极可能是个「巴力的谋士」,是个「大罪人」,口中说夸大的话,把亚述高举,过于万神,连耶和华也藐视。他确是「大罪人」的先影。 在历史上我们不时看见一些罪人恶极的人把末世要出现的「大罪人」勾划出轮廓来。近代最恐怖的例子先有希特拉,继之是史太林,墨索里尼,现在又有乌干达的亚敏,称他们作人魔也不会为过。但有一天比他们凶残百倍的「大罪人」要出现,他的数目是六百六十六,邪恶势力全集中在他身上;他要敌挡神和他的受膏者,但也要像拉伯沙基一样,霎眼间就败亡了(赛三十七36);因为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八节说:「那时这不法的人心显露出来,主耶稣要用口中的气灭绝他,用降临的荣光废掉他。」不错,尼尼微倒塌了,倒塌了!耶和华不能容忍,他的国权是正直的,他是敬虔人的山寨,基督是他的印证。看哪,他要再来,众目都要看见;罪恶必被审判,山谷要被高举,岗陵要被压下;黑暗的要转为明亮,弯曲的要被修直。这世界就必成为我主和主基督的国度。 我们屡加强调,这本书不是写个人之私怨的,倘或如此,它就不配被列入正典内。那鸿不以尼尼微城之被毁,看作是自己国家之冤仇得雪,整个预言均是以神的公义作中心的。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放有是非感,因此每一个人都知道,凡违背正直、公义和公平的,必逃不掉审判。中国人之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正好说明这一点。我们并不鼓励报复,但我们内心岂没一种冲动,要求神审判罪恶,恢复公义吗?当我们读那鸿书时,内心岂不「阿们」于神公义的刑杖吗?我们研究诗篇时,曾特别注意有一组所谓「复仇诗」的,其主旨跟那鸿书相仿,读者可自行参考。 我们说本书不是伸雪私仇之作品,而是神的启示,关于这一点,我们若看他所预言的是怎样准确地应验便能明白了。今日人类之凶残及罪恶,其规模之大,手法之狠,真是历史上儿所未见的,我们作基督徒的岂不要向神呼喊,求他干涉,使强暴早日止息,公理得以显明?谁又敢说这是不合基督徒的原则呢?
|